非洲猪瘟(ASF)是知家猪和各种野生猪由于感染非洲猪瘟病毒(ASFV)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
1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
(1)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发病过程短,临床症状直至体温下降时才表现出来,发热时行动倦怠,食欲减退,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的分泌物,有些会出现血痢,呕吐的症状,临床症状与猪瘟极其相似。最急性和急性感染的死亡率高达100%,有的在发热7d后死亡,有的在症状出现1~2d后就死亡。(2)临床解剖可见耳、鼻、腋下、腹、会阴、尾、脚无毛部分呈界线明显的紫斑,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心包积液,心包下及次心内膜出血,胸膜下水肿明显,肾脏有弥漫性出血现象。显微镜可见血管内发生纤维性血栓,肺泡则呈现出血现象,淋巴球呈破裂
2诊断
非洲猪瘟和猪瘟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因而诊断以实验室诊断为主。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红细胞吸附试、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动物接种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电泳试验、间接酶联免疫蚀斑试验等
3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其中易感动物主要是猪和野猪。一般认为,非洲猪瘟病毒传入无病地区都与来自国际机场和港口的未经煮过的感染猪制品或残羹喂猪有关,或由于接触了感染的家猪的污染物,胎儿,粪便,病猪组织,并喂了污染饲料而发生。此外,猪被带毒的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也存在感染非洲猪瘟的可能性。(2)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传入中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基因℃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9.95%左右。其从境外传入我国的的途径主要有四类:一是生猪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和走私,二是国际旅客携带的猪肉及其产品,三是国际运输工具上的餐厨剩余物,四是野猪迁徙。”境内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二是餐厨剩余物喂猪;三是人员与车辆带毒传播。
4非洲猪瘟的主要防控措施
4.1进入猪场的人员和物品处理
进入猪场人员要做好隔离消毒,遵循单向流动、限制范围的原则。人员入场前应在场外指定场所隔离,入场时需要更换隔离工作服。入场人员携带物品及物资物资需专门消毒处理,饲料、食材也许经过消毒后方可使用。
4.2进入猪场的车辆处理
对进入猪场的车辆,需使用高效消毒药进行消毒,做好车辆的洗、消、烘等工作。先用清水或清洗剂(去污剂)初步冲洗清除粪便等杂物,清洗时要拆除箱壁和隔离板,移除垫层,彻底清洗干净车上的脏物;然后将车开入消毒中心进行彻底消毒;清洗消毒之后,要将车开上30°斜坡沥干水分,之后再加热烘干;最后将车停放在等待区等待装卸。
4.3风险动物的控制
(1)鼠、蝇、虫、鸟、蜱虫等是病原菌的携带者,在猪场内要严防这些动物的出现。猪场四周要建尸体围墙,围墙与猪舍间距不得少于50m,墙高不低于3m;围墙外可种植防护林,减少气溶性疫病的传播。猪场内禁止种植树木,开挖鱼塘,猪舍周围的杂草要定期清理。要做好环境卫生,定期进行灭蚊蝇和灭鼠活动。病死主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防病毒扩散。(2)非洲猪瘟可以认为是影响全球养猪业的最大威胁。早发现早处理,早隔离早控制以及严格的防控机制是防治非洲猪瘟感染和扩散的有效手段。3月1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该实验室创制了一种非洲猪瘟弱毒活疫苗。经系统实验室研究评价,该疫苗对家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疫苗是截至目前最有望实现产业化应用的疫苗,将为我国及有关国家非洲猪瘟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王西西,陈青,吴映彤等.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8,26(2):89-94.
[2]胡浩,戈阳.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生产与市场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20,56(1):168-172.
[3]张洪亮,金铭,赵越等.非洲猪瘟病毒免疫学及疫苗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9(3):533-541.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生物学防控要点》来源:《山东畜牧兽医》,作者:李晶
上一篇:远洋渔业合作现况及建议
下一篇: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困难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