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1]。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主要表现为母猪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2],哺乳仔猪尖叫、腹泻和转圈、大量发病死亡,保育猪神经症状,育肥猪呼吸道症状、生长发育缓慢。猪伪狂犬病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很大,给中国的养猪业特别是集约化养猪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3]。
摘要:在种猪群伪狂犬病野毒(gE)抗体监测的第一阶段,进行了不同检测单位的比对试验。对来自71个个体间隔1周的两次血清样本进行检测,2个检测机构之间的gE抗体阳性符合率分别为35.71%、45.45%,总体检测符合率分别为87.32%、91.55%;2个检测机构各自的gE抗体阳性符合率分别为40.00%、75.00%,总体检测符合率分别为87.32%、97.18%。表明在猪群进行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鉴定的初期,有必要对检测单位进行筛选。
关键词: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野毒抗体,对比试验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十二五”重点任务“伪狂犬病、猪瘟净化与蓝耳病综合防控”中要求,在伪狂犬病净化任务结束时,参与试验的种猪场(或生产线)应全部为野毒gpI(gE)抗体阴性。根除和净化措施分为普查、强化免疫控制、检测淘汰、全群清群与引种、监测认证与维持等5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检测结果将影响净化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节。本研究在种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状况监测的第一阶段,进行了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不同检测单位检测结果的比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以供养猪生产中猪群伪狂犬病等疾病检测、净化时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与试剂
试验猪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原种猪育种场基础母猪520头,种公猪19头,自繁自养。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K-61株自然缺失基因苗),德国柏林格茵格翰公司。后备猪在70日龄和配种前各免疫1次,种母猪每年普免3次,普免时避免在分娩前7d内接种,以减少接种应激对分娩的影响,并在母猪分娩后补免;公猪采用集中普免的方式,每年免疫3次。
1.2试验方法
1.2.1血样采集用保定器套住种猪上颚,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前腔静脉采血。母猪按群体数量10%的比例进行采样,种公猪进行全群采样。
1.2.2样品制备取编好号的血样离心管放入离心机,4000r/min离心2~5min,将上层血清用吸管慢慢吸出,每个样品分别放入2支离心管,加盖编号登记,全部样品随机分为2个平行组。
1.2.3样品送检将2组平行样品分别送至具备检测与分析条件的2家专业检测机构(以下分别简称甲单位、乙单位),独立检测样品中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
1.2.4检测方法采用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检测试剂盒(gE-ELISA试剂盒,IDEXX公司)进行检测。
1.2.5伪狂犬病gE抗体判定标准S/N≤0.60,判定为阳性;0.600.70,判定为阴性。
2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甲单位gE抗体阳性猪为12头,阳性率为16.90%(12/71),乙单位gE抗体阳性猪为7头,阳性率为9.86%(7/71),两单位的共同阳性猪为5头,阳性符合率为35.71%(5/14)。两单位的共同非阳性猪为57头,共同阳性猪为5头,总体符合率为87.32%(62/71)。
由表2可知,甲单位gE抗体阳性猪为9头,阳性率为12.68%(9/71),乙单位gE抗体阳性猪为7头,阳性率为9.86%(7/71),两单位的共同阳性猪为5头,阳性符合率为45.45%(5/11)。两单位的共同非阳性猪为60头,共同阳性猪为5头,总体符合率为91.55%(65/71)。
由表3和表4可知,甲单位两次gE抗体检测中共同阳性猪为6头,共同非阳性猪为56头,两次检测阳性符合率为40.00%(6/15),总体符合率为87.32%(62/71)。乙单位两次gE抗体检测中共同阳性猪为6头,共同非阳性猪为63头,两次检测阳性符合率为75.00%(6/8),总体符合率为97.18%(69/71)。
3小结与讨论
1)用具有糖蛋白gE基因缺失背景的疫苗进行猪伪狂犬病免疫,用gE-ELISA试剂盒能区分疫苗接种猪和野毒感染猪,且敏感性很高[4]。2个检测机构之间,两次检出gE抗体阳性样本的共同符合率分别为35.71%、45.45%,显示PRVgE抗体S/N值存在着偏差,但两单位两次检测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87.32%和91.55%,说明对群体野毒感染阳性个体还是能够确定检出的。本试验结果说明,为得到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较确定的检测结论,检测样本量不能低于10头。
2)伪狂犬病的根除是通过使用基因标志疫苗与相应的鉴别诊断来进行的,通过逐步隔离和淘汰自然感染猪,建立和扩大健康猪群,从而达到根除伪狂犬病的目的。两个检测机构两次检测gE抗体阳性结果各自的符合率分别为40.00%、75.00%,各自的总体检测符合率分别为87.32%、97.18%。在进行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鉴定时,有必要进行检测单位的筛选;同时,对可疑猪有必要进行重复检测加以确认。
3)本试验受检猪群健康状况相对良好,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检出率为9.86%~16.90%,且检测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阳性的猪只相对集中于2010年留种群,表明此阶段留种群在疫苗的制备、运输以及免疫注射等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操作失误的可能。因此,也证明合理的免疫程序和规范的免疫操作可有效地阻止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有必要将该病纳入常规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免疫保护。
参考文献:
[1]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胡杰,磨龙春,黄夏,等.猪伪狂犬病gpI抗体鉴别ELISA方法在猪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中的效果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5):678-680.
[3]金升藻,陈焕春,熊符.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89-93.
[4]李春蕾,田召芳,柳林,等.伪狂犬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0,27(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