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综合治理措施探讨
邹美娣
[摘要]本文结合仁化县发生的松毛虫危害,总结摸索出一套综合治理方法,从而做到有效预防,科学合理用药,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我县松毛虫的发生和蔓延。
[关键词]松毛虫 综合治理 仁化县
松毛虫是我国重大森林病虫害之一,多发生在松科植物纯林中,平均每年发生面积在2000至4000万亩。资料表明,松毛虫主要啃食松针,一株十年生的松树上有一百头松毛虫幼虫,两天左右就可将松针全部吃光,导致松树枯死;其蛹羽化成蛾后,每只雌蛾可产卵234至628粒。一旦暴发,大面积松林很快被毁,因而被人称之为“无烟的森林火灾”。
仁化县是广东省重点林区之一,全县林地面积158220公顷中,其中松树林面积55760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35%。为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几年来,仁化县森防人员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始终坚持以营林生产技术措施为基础,合理使用生物和化学方法,通过对松毛虫的防治实践,总结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改变了以往松毛虫害大面积发生、成灾的局面,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标,有效控制了松毛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有效地保护了我县森林资源,保持森林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1 松毛虫危害现状
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昆虫,也是一种常见、具周期性和暴发性的食叶害虫,危害松属树种。在仁化县一年发生3代(即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大发生暴发周期一般为5-6年,轻则影响松树的生长,重则食光全部针叶,形如火烧,可直接导致松树整株枯死。
2 仁化县松毛虫的综合治理措施
2.1大力营造混交林,提高防虫能力
松毛虫猖獗成灾多起源于大面积的松树纯林,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实行多树种混交,重视保护林内植被,种植蜜源植物,对过稀的纯林或松毛虫发生的虫源地以及没有培育前途的残次林,进行补栽阔叶树,逐步改纯林为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混交方式可采用株间、带状、块状混交,林间要合理密植,以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
2.2加强封山育林,及时合理抚育
通过封山育林,林分高度增加、密度增大、植被增厚,使得林分内昼夜温差变小,相对湿度增大,能够很好地抑制松毛虫的生存和繁殖,有利于天敌、寄生蜂的生存和发展。此外,松林郁闭后,及时进行间伐和合理修枝,创造良好的林分卫生环境,也是防止松毛虫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
2.3保护天敌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天敌昆虫是自然界有益的生物资源,是害虫综合防治、自然调节害虫种群数量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并在营造防护林时,为鸟类创造良好的栖息和生存条件。
2.4狠抓调查测报,掌握虫情动态
仁化县以森防检疫站为中心,有专职测报员3人,兼职测报员40人,形成全县测报网络体系,基本做到了在常灾区内按松林面积1-2万亩配备一名虫情调查员的目标。特别是在灾害高发的季节、地区,要加大护林员巡山的力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2.5生物防治
2.5.1 喷洒白僵菌防治
选择在春季3-4月份,温暖,空气潮湿,有利于白僵菌生长繁殖发挥作用,采用人工喷粉的方式进行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后防治,达到压低林间虫口密度和控制灾情暴发成灾的目的。
2.5.2 喷洒仿生药物进行防治
在松毛虫发生的第一、第二代,气温偏高,高温干旱的季节,对发生松毛虫灾情的局部区域和林间虫口密度较高的林地,采用人工喷洒增效灭幼脲粉剂或森得宝粉剂进行防治,直接杀死害虫,达到有虫不成灾、全面控制灾情的目的。
2.5.2.1 施用细菌杀虫剂。小面积灾区抓紧在松毛虫4龄前,施用苏云金杆菌制剂喷洒,不仅对天敌无伤害,而且能分期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发展和蔓延。
2.5.2.2 施放白僵菌高孢粉。坚持以菌治虫,对越冬代松毛虫施放效果最佳,第一代使用的白僵菌高孢粉时,应选择梅雨季节,湿度高时,适时放菌,易于扩散和感染,用量平均每亩8-10克,每隔10-15米随机施放为宜。
2.5.2.3施放赤眼蜂。在虫口密度不大时,经常施放一定数量的赤眼蜂效果较好。
2.5.2.4 药剂防治。在虫情调查准确的基础上,于猖獗暴发初期或确定发生的虫源地,及时药剂防治,将虫口消灭在虫源地之中。虫源地的松毛虫,可使用溴氰菊脂或杀灭菊脂等高效低毒的菊脂类农药进行除治。
2.6不同时期防治措施
根据松毛虫在各个时期的特性,应采取不同药物和不同方法对其进行防治。
2.6.1 成虫期 松毛虫成虫的体色呈黄褐色,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灯组设置在距离林缘100米左右的开阔地带,开灯时间在成虫阶段的晴天晚上8时至次日凌晨4时,并对灯下诱杀的未死成虫喷药杀死。
2.6.2 卵期 松毛虫的卵呈椭圆形,粉红色,呈串珠或堆状,在这一时期可用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放蜂时间要求在晴天无大风的上午8时左右,每公顷设放蜂点60个左右,蜂卡固定在第一轮树枝的树干背荫处。
2.6.3 幼虫期 松毛虫主要在幼虫时期为害松树针叶。松毛虫的幼虫呈灰黑色,幼虫背面生有深蓝色毒毛,体侧有许多白色长毛。化学防治方面,可喷洒3%敌百虫粉,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进行喷撒,还可采用灭幼脲类药剂进行防治。
2.6.4 蛹期 松毛幼虫老熟后在树皮缝或针叶丛结茧,针叶受害较严重的松林则在树下灌木、杂草上结茧化蛹,在这一时期,应发动群众人工采茧,防止松毛虫的爆发。
3 结论
根据不同区域地形地势、生态环境条件、林木生长状况,选择不同的治理模式,实施不同防治对策,同时还必须贯彻监测、预测预报、检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科学、合理用药,才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有效控制马尾松毛虫发生。
[参考文献]
[1] 马占山.拓扑预测方法在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超长预报中的应用.河北林学院学报,1989.
[2]李天生.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方法研究进展.昆虫知识,2000.
[3] 东北林业大学主编.森林害虫生物防治[J].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4] 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上一篇:中澳友谊花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下一篇:浅谈农村养猪户如何降低成本增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