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适度提高居住用地的利用率, 对有效节约耕地面积, 促进我国良好的经济的建设环境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住宅规划方面浅析了提高住宅土地利用率的方法,以期对合理规划住宅有所益处。
关键词:建筑 住宅规划 节约用地
房价的上涨与土地资源紧有重要关系,这就在另一个方面要求建筑设计者进一步合理规划住宅用地,节约土地资源。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重要任务和内容。对住宅进行规划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另外还要着眼于住宅的群体组合,多方面统筹,有效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一、住宅类型
确定合理的住宅类型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第一个着眼点。决定住宅类型的因素有三个主要方面:住宅的层数、住宅的尺度和楼房的层高。以下从这三点的来考虑如何提高利用率,有效拓展住宅空间。
(一)、选择合适的住宅层数。
住宅层数就住宅建筑本身而言, 低层住宅一般比多层造价经济, 而多层又比高层经济, 但低层占地大, 对于多层住宅, 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造价。从用地经济的角度来看, 提高层数能节约用地, 如住宅层数在三至六层时, 每提高一层, 每公顷可相应增加建筑面积一千平方米左右而六层以上, 效果将显著下降。虽然并不是层数越高用地越经济, 随着层数的增高对于人们心理和生理方面将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 在使用上也将带来某些不便。首先要考虑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要求, 同时居住区规划人口数、用地条件、地形地质、周围环境及技术经济条件等, 此外还应考虑居住区空间环境及建筑景观规划的需要, 从经济角度看, 合理提高住宅层数是节约用地的主要手段。
(二)、准确把握住宅进深
住宅的尺度包括进深、面宽、层高,对节地、节能、节材具有直接的影响, 由几何学可知, 圆的内接矩形中以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周长最短。因此一般认为一梯两户的住宅单元进深在十一米以下时每增加一米, 每公顷用地可增加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 同时因外墙缩短可节约材料和能量, 进深在十一米以上效果则不明显。若将单元拼接成接近方形的楼栋时, 更能体现“ 三节”要求, 但进深过大住宅会出现采光和穿套等问题, 住宅的面宽宜紧缩, 但过窄使进深相对加大也会产生上述问题。住宅建筑经济直接影响用地的经济, 而用地的经济往往又影响对住宅建筑经济的综合评价。
(三)、确定恰当层高
住宅的层高, 据分析层高每降低十厘米, 便能降低造价, 节约用地, 但需满足通风、采光要求, 同时要顾及居民生活习惯和心理承受。《住宅设计规范》年版中规定了普通住的宅层,建筑时可以作为参考。把住宅层高控制好, 不仅是控制投资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为住宅节地、节能、节材、节约资源。把层高相对统一, 在当前住宅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很有意义, 例如对发展住宅专用电梯、通风排气竖管、成套厨柜等均很有现实意义, 有明确的层高, 这类产品的主要参数就可以确定。住宅装空调器应用, 更需进一步要求控制层高, 以便节能。
二、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除了通过建筑单体设计外, 还可以通过居住区建筑群体的规划布置来提高节约用地的效果, 但应当避免不顾使用要求而片面追求节约用地的倾向。下面就建筑群体的组合来谈节约用地的途径。
(一)、住宅底层布置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布置在住宅底层可减少居住区公共建筑用地。宜于布置在住宅底层的公共建筑主要是一些对住户干扰不大, 且本身对用房和用地无特殊要求的公共建筑项目, 如油粮店、小百货商店、居委会等。在一些用地特别紧张的城市或地段, 有时也在住宅底层布置一些需要室外用地或比较吵闹的公共建筑项目, 如幼托、菜场等。这样就减少了幼托、菜场的用地,从侧面增加了住宅的用地空间,有效提高了住宅土地的利用率。
(二)、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形成了一定的住宅间,对住宅与住宅之间的利用也不宜忽视。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公共建筑, 这种布置方式既保证了住宅的良好朝向, 又丰富了城市沿街面貌。其其本的组合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用,例如用梳型住宅内插。这些形式由于对结构、施工、抗震等带来不利因素, 因此一般不宜大量采用。但是这些类型住宅对于节约用地的效果还是较显著的。如果住宅北临或西临道路、绿地、河流等空间, 可以适当提高层数, 以达到在不增加用地和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 借用空间,提高容积率, 但应注意与群体的统一协调。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有利于组织院落,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和小块绿地。东西向布置的住宅类型与南北向住宅有所区别,高低层住宅应该混合布置。高层住宅与多层住宅混合布置不仅是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密度的途径之一, 而且对于丰富群体有显著的效果。
三、多方面统筹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必须具备设计资质,做到统一规划,集中审批。小区群体的建筑设计要贯彻实用、经济、美观的方针,把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在规划设计上要做到子面紧凑、竖向合理,布局科学。在使用功能上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设施配套,总体设计上要做到构施先进、技术合理、长远规划。在建设实施上可分期、分批逐年完成。
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上,要避免单一的住宅楼、仓房、锅炉房等单调设计。要结合绿化、步道、庭院搞好竖向设计,在布局上形成点、线、面相互呼应的景观,局部搞一些小片绿地、花坛与建筑小品、花墙、凉亭结合,在步道两旁规划装饰矮墙,绿化带等,使布局分区明确。在小区功能规划上尽量配套,要依据该区居民的结构,适当布置托儿所、幼儿园、食杂小百商店、冷饮小吃、理发店等辅助项目,要保证住宅小区形成独立团体,从而方便群众、方便生活。在今后的住宅小区规划中建议取消仓房,用节约下来的投资,统一建造物业职工昼夜值班室和综合自行车棚。自行车统一管理,可减轻楼梯间负担,保证住宅楼内的环境卫生及空间畅通;从另一个方面将还加强了物业管理,保证各种费用收取。在小区建设中要结合实际和本地规划要求, 在做好规划的同时适当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应将住宅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在符合规定的范围内, 并保证能有良好居住环境、足够的绿化面积、相应兴建配套设施的原则上。绝不应为了经济收益, 牺牲环境, 影响环境, 盲目地增加土地的利用率。
四、结语
土地是国家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城市土地则是被投入了物化劳动基础设施的资源, 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合理使用城市土地还有很大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环境意义。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 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的同时, 也将有效降低建筑的土地成本, 这将对日益见涨的房价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结合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十分紧缺的现状, 适度提高居住用地的利用率, 对有效节约耕地面积,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期,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不断更新与重组的过程中。正因为这种变化的存在,才使得城市的空间有效利用问题呈现于我们面前。住宅开发是一种具有物质、经济与社会等多重内涵的城市活动,其城市化进程的演进也在重新引导和塑造住宅开发的建设观念,进一步引导建设者拓展建筑空间,提高住宅空间的有效利用率。
下一篇: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