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上半年的世界粮食危机,是二战结束6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它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波动幅度大、影响程度深,至今记忆犹新。同年下半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占据了主导地位后,但粮食危机只是暂时性的隐蔽而已。
【关键词】世界粮食危机/基本策略
我国从去年年初开始也采取措施加强对成品粮油出口的宏观调控以应对世界粮食危机:一、是取消粮食产品出口退税;二、是对粮食产品出口征税;三、是实行粮食出口配额管理;四、是对全国12家重点骨干粮油加工企业成品粮油出厂调价实行报批。凡此种种,足以说明这场世界粮食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丝毫不亚于一场大的海啸和地震。这场世界粮食危机,给了我们国人敲响了警钟,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警示:
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人对粮食安全尤其要有警钟长鸣的危机感
去年的世界粮食危机不是偶然发生的,是世界粮食长期供求失衡的必然结果。先前早已有农业专家指出,世界粮食产量已多年停留在20--21亿吨左右徘徊不前,世界粮食库存自1986年以来由可供世界人口消费130多天下降到只够消费50多天,而同期世界人口在突破50亿后不断增加,到2008年底已达66亿多人,净增约16亿人。我国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吃饭问题只能依靠自已解决,对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有危机意识,时刻警钟长鸣,才能确保军需和人民的生存需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粮食是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对其战略性和商品性要有全面认识
粮食就其使用价值而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人的生命靠它维系。粮食与其它食物在使用价值上的根本区别在于粮食一日三餐不可须臾或缺。一个人三天不吃肉不吃菜不用钱尚可生活下去,但三天不吃粮食就很危险。粮食与其它消费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不可替代,汽车可以分单双号行驶,而解决粮食短缺,则绝对不可以只让一部分人吃饭而让另一部分人挨饿。因此,中国千百年来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世界知名学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也曾说过“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的世界级名言。
三、农业和粮食行业具有社会责任的公益性行业,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
粮食行业是一个有限竞争的公益性特殊行业,它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因此,保本微利是粮食行业生产经营的突出特点,保障居民粮油供应是粮油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正因为粮食行业所具有的公益性质,世界各国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融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多数国家通过专门法律,对农业和粮食行业因生产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出现亏损时,由政府专项拨款给予补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粮食行业扶持更是史无前例。在2008年,抗击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省汶川特大震灾中,整个粮食行业无论国有民营,还是外资个体都想国家之所想,急灾区之所急,同心同德,共济时艰,千方百计保障了灾区粮食供应,充分体现了粮食行业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的行业特点。
四、“政府有粮,百姓不慌”,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说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旦发生粮荒,昙子里没有米和面,手中缺粮的人难免心里发慌。在2008年世界性粮食危机中,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粮食消费大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全国粮食市场基本平稳,堪称世界奇迹,并彰显了一个朴实真理:“政府有粮,百姓不慌”。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东盟的一次开发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粮食储备达到1.5亿吨到2亿吨左右。国家发改委也透露,我国粮食储备加上粮食企业和城乡居民存粮,全社会粮食总库存高达2.5亿吨,足够全国消费半年以上。党和政府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只要国家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及相应的社会库存,即使个别居民暂时手中无粮也不会出现恐慌,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相反,如果国家没有粮食或储备不足,就会引发社会恐慌。
五、坚持发展粮食生产做到基本自给,应作为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目前,世界的粮食年产量约20--21亿吨,粮食年贸易量约2.5亿吨,其中大米年贸易量约2500—2900万吨。我国目前年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均约为5亿吨左右,其中大米年消费量约1.25亿吨。也就是说,整个世界的粮食年贸易量,只够我国消费半年左右;整个世界的大米年贸易量,才只够我国消费三个多月。我国能否做到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涉及到自身的粮食安全,而且对世界粮食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大量依赖粮食进口,将给世界上严重缺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大困难。在党和政府大力扶持农业的政策指引下,通过科技兴农,近五年粮食连年丰收,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5.29亿吨,全国现有国民13.28亿人,年人均原粮达到398公斤,比世界人均318公斤还多80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5%。这是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粮食作为基本国策的伟大胜利。
六、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2008年国家财政预算的“三农”支出高达5625亿元,对促进粮食增产起了很好的作用。2009年国家财政预算提高到8000亿元,比去年增长42%。尽管国家通过粮食直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目前农民的种粮收入大大低于务工的收入,种粮的比较收益仍然偏低,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比种粮的积极性更高。据农业部测算,目前农民种粮平均每公斤仅获利1毛钱。农民种粮收入如此菲薄,即使国家增加了对农民的直补,但农民觉得犹如在农忙时增加了几壶酒钱,对农民的鼓励作用降低。为此,需要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保障稳定增加粮农的收入,并改进对粮农补贴扶持的力度。笔者认为,在粮食自给地区按面积补贴外,在余粮产粮地区可按出售粮食数量补贴并增加补贴标准。推广粮食优良品种,改进粮食耕作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好病虫测报与防治,推广普及粮食生产作业机械等农业新技术,降低农民劳动强度。使农民在国家优惠扶持下从种粮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
七、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粮食市场,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
这次世界粮食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与世界粮油市场的联系更加广泛和密切。近二年,我国每年从世界进口油料大豆已达3000万吨,约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一半左右。尽管我们始终坚持国内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积极参与世界粮食贸易。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无论在粮食供求相对宽松还是暂时偏紧的情况下,都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不断改进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才能始终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在粮食发生危机的情况下,更不能简单地采取控制粮价和关闭市场的办法,而应当刺激粮食生产和节制粮食消费,继续放开粮食价格,在提高城乡人民收入的同时,使广大居民逐步适应在高粮价的新形势下安排自己的生活。对粮价超出居民接受程度时,国家可随时出台价格干预政策。应当看到,过去粮价长期偏低、农民种粮亏本是极不正常的,现在粮价适度上涨使农民有利可图,更有利于刺激粮食生产,城镇不种粮的消费者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主动消化粮价上涨的影响。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粮食市场调节粮食供求的杠杆作用,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种粮食资源为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我们一定能长期并更好地解决我国粮食供求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上一篇:浅谈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
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对士官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