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行政法论文

试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行政执行力建设

发布时间:2011-02-26 10:13:01更新时间:2011-02-26 10:13:01 1


  摘要:行政执政力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和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令和公共政策的能力。提高行政执行力是当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政府竭力追求的目标。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行政执行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提高行政执行力应该在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从对行政执行力存在问题的分析入手,结合我国国情、政治环境和行政体制,从调整权力、利益和思想格局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加强行政执行力建设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执行力
  一、我国行政执行力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行政执行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权力运作角度来看,无视法律、滥用权力、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较多。例如郑州龙子湖开发区案、内蒙古新丰电厂案等都是滥用权力、乱作为的对抗执行的典型案例;与此相对的是行政不作为,如山西黑砖窑案、胶济铁路撞车案等,都是因为有关部门事发前期不重视不作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经济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无利不作为,有利乱作为”的执政思维方面,出现了公权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不正常现象,并且大有形成怪圈之势。职能交叉的部门之间,“有利可图”时相互争夺、争抢执行,而“无利可图”时就推诿扯皮、推卸责任。除此之外,还体现在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利益有差别,执行主体要维护或谋取本部门或本辖区的利益,对政策目标的认定产生歧义,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从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角度来看,一些基层政府体现出明显的双重“治理脱节”,即干部素质与群众的需求和愿望脱节;治理手段与现代化进程、时代的发展脱节。
  通过对影响我国行政执行力提高因素的梳理和对行政执行力中存在问题的概括总结,笔者现对我国政府行政执行力建设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权益的博弈。强势利益集团向社会渗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社会公正,它们甚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俘获’政府而获得具有明显利益倾向性的政策。所以钱和权的纠葛、博弈成为了行政运行的症结。另外,利益集团与个别政府官员的暗箱“合流”或“勾结”,给政府决策造成严重后果,造成了社会成员之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权法的混乱。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我国古代历代王朝都是权大于法,并且这种思想成为了一种文化成了人们对待权力的思维定势。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这种思想得到消减,但行政本位和地方本位的意识还残留在许多党政干部的脑海中,以至于蔓延成为特权思想、以权盖法思想,无视党纪国法的存在最终导致了权力运作混乱而且失去透明,行政执行唯权而不唯法,法律、法规形同虚设,党政干部行为肆意妄为,造成行政与司法混乱,权责不明,行政效率降低。
  (三)关系的错位。我党自成立以来都是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放在首位。但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在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层中,官僚思想、本位主义依然残留,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封建政权思想。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民本意识、公仆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置百姓的冷暖于不顾,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这种将群众与干部关系颠倒、错位的现象,必然对我国行政执行力的提高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和完善行政执行力建设的对策思考
  通过对我国行政执行力建设的现状分析,从影响行政执行的主客观因素出发,按照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格局,沿着党的十七大以及三中全会关于行政体制改革思路,探讨如何提高行政执行力,并尝试如何将党的科学发展观、民本政府的建设融入到行政执行建设中。
  (一)理清利益分配关系,完善经济引导。在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总结的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法令控制力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财政资源的最初分配状况。因为财政资源的最初分配是利用物质利益的分配去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最终形成特定的利益分配规则和利益分配份额,并形成特定的利益格局。首先,提高对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视。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关注社会公平问题,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方针,也是国家政策、政府行政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其次,推进新形势下的政“企”分开,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政“企”分开是指杜绝权贵经济和垄断经济,限制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要推进新形势下的政“企”分开,必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样才能破除新形势下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的格局,推进新形势下的政“企”分开,确保公平。
  (二)加强社会控制力,提高对社会文化、政治文化的重视。一项决策如果与一般的社会价值标准相吻合,如果从社会角度来看其后果是可取的,就是正确的;一项决策如果与组织给决策者指定的参考框架保持一致,就是正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推进政府决策的实施。首先,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合理控制社会舆论导向。其次,要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再次,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
  (三)调整权力格局,加强行政监督、提高管理效率。行政执行力建设的归宿是管理的有效实施,而管理的起点是客体的需求,关键点是客体的认同感,手段是对客体的控制,并且认同感和控制程度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最终要形成特定的力量格局、利益格局和思想格局,这三个格局所体现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关系,最终决定了被管理者的认同感。首先,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其次,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促进权力有效运行。权力具有自我膨胀的天性,如果不对权力加以分割,这种政治制度就必然成为一种独断专行的制度。分割权力作为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前提,并不能保证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必须建立制衡权力的制度保障和运行体制。所以,必须将对权力的分化、制衡确立成一种制度,并针对这种制度做出有效的运行机制加以保障"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总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执行力建设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积极借鉴国外行政执行力建设的有益经验
  汲取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开创我国行政执行力建设的新局面,使政令畅通、优质高效、全民认同。将行政执行力建设成为我党贯彻和落实“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平台,通过高质量的行政执行力,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植于民心之中。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ngzhengfalw/2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