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教师职称论文农村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6-16 15:38:39更新时间:2014-06-16 15:39:04 1

  重语数学习轻体育,是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泉州市鲤城区,近几年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发现:小学生的速度(50米测试)、耐力(400米或1分钟跳绳)、柔韧性(坐位体前屈)等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数对比差距最大,而肺活量平均指标也比往年有明显下降趋势。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重文化课学习轻体育课等问题,提出了学生在校不但要学好文化知识,也必须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身体素质,健康测试,课堂教学,体育活动

  0引言

  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居高不下。值得骄傲的是学生身高普遍超过前几年同年龄人的平均身高。为什么学生的体能一年不如一年?其根源不得不引人深思!为此,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了改变此类问题的观点和建议。

  1影响学生体质的主要原因

  农村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其次是学校、家长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学生不得不牺牲其它时间来学习,从而在思想上对体育锻炼没有足够的重视。

  1.1学生体质测试分析

  测试对象:以泉州市鲤城区农村小学2~6年级随机各抽一个班,共五个班,总人数184人,男生120人,女生64人。

  测试方法:按国家规定《体质健康标准》进行。由该校的专职体育教师主试,然后对学生的得分成绩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评价。

  总体评价:学生体质总体合格率为96.2%,其中男生合格率为95.8%,女生合格率为96.9%。优秀人数占总人数的39.7%(表1)。

  1.2存在的问题

  1.2.1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

  当前,小学校考核:一是小升初的升学率;二是学生文化课成绩。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是衡量学校与教师的重要指标,学校的社会声誉,社会地位都与学生成绩有着密切关系。由此,造成了学校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现阶段独生子女居多,家长都希望子女在文化学习和艺术特长上高人一等,家长看重的是孩子文化课成绩,一旦成绩不好家长都会让孩子上辅导班。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放学回家首要任务是作业,能及时完成作业的优等生,在家长安排下看些课外书,而大部分孩子就只能一直呆在家里做作业了。每逢周末或假期,家长们都给孩子安排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奥数等培训,根本无视学生的体能锻炼。

  然而,在老师眼里分数是评价学生的依据,也是考核教师的唯一条件。为此,很多课任老师也只能顾及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甚至随意占用体育课来补文化课,抓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课余锻炼身体的培养。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的减少,必然影响学生身体素质。

  1.2.2师资力量不足,课堂教学落实不到位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中心校的所有体育活动只有2~3名体育教师承担,繁重的工作量致使他们忽视课堂教学。而其他学校大部分只配备1位体育教师,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这些体育教师大部分要身兼主科教学,体育课基本是放羊式教学,任凭学生自由活动。体育课的目的本来是用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是这些预先设定的体育课却无法按照计划正常实施,无法保证学生基本的体育锻炼,学生体能下降显而易见。

  1.2.3课内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法规、校规等原因使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担心发生意外事故,致使大多数小学的体育课己看不到技巧、跳山羊、低单杠和掷垒球等教学内容,皆由球类和接力跑包揽。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造成了学生身体素质出现不平衡的趋势。从2013年的体质健康测试中发现男、女学生50米跑的平均值都在良好以上,而400米跑的平均值却只在合格挡次上。这就是体育课常上接力跑,学生的短程速度得到提高,而耐力跑枯燥无味多数学生不喜欢上,就是跑也是跑跑停停。加上突发危险因素随时可能发生,所以体育老师也不太愿意上此类课,即使有这类课程也只是领着学生象征性地跑一圈。没有强度和耐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练习中耐力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即使是上球类课,虽然学生手的腕力增强了,而十几个同学一组的练习密度太小,一节课下来根本谈不上什么运动量,练习的强度也是微乎其微,造成了上肢力量明显存在差异。由于不敢上技巧和低单杠的课使现在学生的平衡能力和柔软性及腰腹力量普遍较差。1.2.4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育场地、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学校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单一,种类稀少,大多仅限于球赛、跳绳和项目单调的运动会等。所幸广播操和大课间活动给学生带来一些体育活动的机会。但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范围通常仅限于学校范围之内,校外活动极少,由于这些原因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1.2.5家长对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家长对学生上体育课除了偏见外,家庭条件优越,对子女的溺爱也是重要因素。现在的小学生父母接送由车替代了以往步行。这也极大减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机会和时间。在对五、六年级400米跑项目的测试中,大多数学生最后50米坚持不下来;很多女生用时在2分钟以上,而男生平均用时1分47秒。这在前几年我校五、六年级的400米测试中男生平均用时1分40秒、女生用时1分55秒的对比中发现,现在的学生耐力素质明显呈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小学生锻炼身体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造成了普遍的学生心肌机能偏低和腿部力量偏软的后果。再加上父母溺爱,遇到天气炎热时,孩子会找出各种理由请假,甚至有的家长也会教孩子千方百计躲避上体育课,造成体育课请假的学生呈上升趋势。

  2建议与对策

  2.1转变观念,增强意识

  提高和增强学生体育运动意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应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在课时、教程、制度、措施等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在强调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还必须把学生体能锻炼作为考核项目,通过具体实施使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发生转变,逐步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2.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培养体育运动意识

  丰富课内外体育活动可由学校和家长共同来实现。首先,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掌握相应体育技能的本领,促进学生自身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自主选择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这方面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项目,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

  其次,学校可适当开展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课外体育活动。可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课余时间组织各种体育锻炼、比赛、跳舞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吸引广大学生参加。

  再次,学校还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可在校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校内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校外可组织学生郊游、爬山、游泳、野炊、参观等等。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使学生感受运动快乐的同时,转变观念、提高了运动意识、增强了体质。

  2.3学生体育运动与家长的问题

  体育运动是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家长们有时间就参加各色各样健身运动,可又偏偏忽视了孩子们的体育运动,殊不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体育运动。

  孩子的成长家长是第一位老师,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因地制宜开展好这项活动于孩子,于家长、于社会都是共赢的。如何开展呢?就拿日常家长接送孩子来讲,家长陪同学生步行上学:对于社会来说,环保出行既节约资源又改善了环境;对于家庭来讲,通过步行学生身体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增进了与家长的情感,真乃利国、利民、利已。

  2.4学生体育运动的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小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问题始终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家长希望学生在校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掌握强身健体的知识和技能。然而,体育课的性质和特殊性使得安全隐患时时存在。如何正视体育课安全问题,如何面对体育课所发生的意外和安全事故,是值得学校、教师、家长深思的问题。

  有些体育教师删减体育课程内容,取消器械教学,采取放羊式、球类等简单教学,其主要根源是教师害怕承担责任。原因很简单,体育课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教师都难逃其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追究责任是为了亡羊补牢、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相当部分学生家长往往也能够理解,可部分学生家长是千方百计将责任扩大化,给学校、教师造成巨大的物质上、精神压力,以致学校、教师感到教学压力巨大,也就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作为学校和老师谁都不愿意自己学生出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他们的担忧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此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在追究责任时,希望给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包容,让教师在自责中查找原因,吸取教训。作为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课前要充分了解场地、设施,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订安全预案,做好预防措施,最大程度杜绝和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农村小学社会调查的一些体会。如何改变当前学校、教师和家长重文化学习轻体育的现状,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任重道远,它不但需要校、师、家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学玲.略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情感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8(7).

  [2]禹海,丁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及其特点[J].山西体育科技(季刊),2000(1).

  [3]牛丽丽,牛攀山.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与学习压力关系的探讨[J].群体研究,2002(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aoxuejiaoyulw/39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