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探讨

发布时间:2014-05-09 21:35:04更新时间:2014-05-09 21:35:24 1

  目前,我国各地区正在进行新课改,其中小学数学也不例外。新课改中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已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新课改中还着重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共同提升,进一步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探讨

  一、合理创建教学情境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单向授课的教学观念,加强对教学情境的创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创建一个简单的教学情境:拿出六支粉笔放在桌上,然后请学生将其平均分为三份摆放,这个要求比较简单,每个学生结合原来所学的知识,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它完成。这时,教师再从其中的一份中拿走一支粉笔,然后再请学生将其进行平均分配,学生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摆放都不会正好平均分。又如,在学习《认识四边形》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就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单纯地讲解四边形的定义和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对四边形的概念依然是模糊的,而是要通过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如让学生自己寻找课堂内存在的四边形物体有哪些,学生就会不断地列举出纸张、桌子、讲台等相关的实物,从而对四边形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再让学生比较讨论四边形与其他形状物体之间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宽松的有趣的教学氛围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了解程度。在通过合理创建教学情境之后,教师就很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自主参与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适当进行课堂提问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好动的年纪,其性格还未稳定,因此很难对某一件事情进行长时间关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不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一情况,并采取有效的办法将其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有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提问时,学生的注意力是最为集中的。因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适当进行课堂提问[1]。

  例如,在学习到长方形的面积测量和计算时,针对小的长方形,学生可能会采用一个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来进行对比计算,最后以正方体的个数来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在看到这样的方法后,先要给予鼓励,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想要计算更大的长方形的面积怎么办呢?比如足球场的面积等,学生就会发现,如果依然采用刚才的方法,根本无法测量出整个足球场的面积,到底该怎么办?这时学生的好奇心会被激发出来,注意力也就集中到课堂上来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过巧设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对学生的错误加强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因为年纪小,其学习能力和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犯错误的次数也会相应的更多一些。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学会适当的、耐心的对其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教师要认识到,犯错误也是一种潜在的财富,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改正错误,还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果学生犯错误,教师过于严厉,或者置之不理,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使其自信心受挫,还可能引发其思想变化,从而对学习产生一种恐惧和反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重视这一错误,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终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还体现在通过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并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到最大效用。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其为重心开展教学,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引导,加强学生对数学这一课程的思考和实践,充分激发其学习潜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实现对学生数学惯性思维的培养。其次,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一门学科[3]。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帮助和引导学生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便于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具有更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趣。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学习、互相信任,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慢慢地找到在学习中的快乐以及自己的成就感。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真诚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在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以及努力后采摘自己劳动果实的快乐。

  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心喜欢课堂、喜欢学习,这样就能使教师、课堂和学生融为一体。教师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教学,学生可以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气氛也就越学越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越来越高涨。相反,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学的课堂,就会单调而死气沉沉,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聊,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竭尽所能地用专业的知识武装自己,并及时地跟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个人能力,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提高我国整体义务教育的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共同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米玛次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34).

  [2]吕爱琴.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9):237—238.

  [3]杜碧军.对小学数学有效引导教学的探讨[J].课外阅读:中旬,2013(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aoxuejiaoyulw/37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