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3-09-05 09:56:59更新时间:2025-01-20 17:31:19 1

  摘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一、从生活导入,感受数学的存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节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到超市了解若干商品的价格标签。一上课就让学生汇报超市中各种商品的价格,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00元、10.50元、108.80元、3.45元、5.05元……汇报完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商品的标签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像2.00元、10.50元、108.80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是否发生变化?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解答,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不影响商品的价格,如2.00元就是2元;有的说,这样不行,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价格就发生变化了。如5.05元表示5元零5分,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5元5角了……在争论中,我顺水推舟: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是否会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会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样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中引入课题,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与自己“零距离”,学起来才亲切、不乏味。

  二、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数学的妙处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体会数学。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80克,面饼:70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10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又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中,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

  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学习“比例”,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数学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

  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带20元钱才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总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兴趣,何乐而不为呢?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斯琪《数学生活化)》2000年第08期

  [3]杨志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开明出版社200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aoxuejiaoyulw/2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