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项目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

发布时间:2015-02-06 14:09:16更新时间:2015-02-06 14:10:03 1

  管理学论文投稿期刊推荐管理科学学报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办,天津大学承办,我国管理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一级学术刊物。其发展的目标定位于国内管理科学一流学术类期刊,能够代表和反映中国管理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最新进展,能够成为优秀管理科学家发表中文代表作的第一选择。

  摘 要:在公共管理方法论的论争史上,人们一直陷于“自然”和“人文”的对立,忽略了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属性,没有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公共管理技术设计研究范式。为此,分析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缺位”的原因;阐明了知识类型学、设计科学和技术哲学是该范式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说明了该范式的基本议题和主要流派;并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分析了该范式的基本逻辑。从哲学和方法论、学术传统和议题、逻辑和规则三个层面深化公共管理技术设计范式的研究,将会推动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咨询和实务活动走向融合,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繁荣。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技术设计,范式,方法论

  一、导 论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自觉地对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反思,先后经历了三波反思和争论。第一波以西蒙(Herbert Simon)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德怀特・沃尔多(Dwight Waldo)为代表的规范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两者就公共管理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加之学者们对公共行政的学术地位、研究范围、主题等方面认识的分歧,引发了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1]和“思想危机”[2]。第二波以批判主义和实证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1979年罗伯特・丹哈特(Robert Denhardt)针对西蒙的理性实证方法,将批判方法论引入公共组织的研究中,引发了实证方法论和后实证方法论之间的争论[3]。第三波以倡导方法论的整合为主要特征。1986年杰・怀特(Jay White)提出后经验论哲学用以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实证、诠释与批判三种取向[4]。斯托林斯(R.A.Stallings)则认为成功的研究应该整合经验主义传统的量化研究与现象学传统的质性研究[5]。中国台湾学者江明修[6]、颜良恭[7]等人则使用科学哲学的“范式”理论探讨了公共管理的多元方法论及其整合问题。

  上述争论使得公共管理研究似乎走向了繁荣,但在公共管理方法论的争论中,学者们辩论的主线是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规范、诠释和批判)的对立和融合: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自然的”,非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人文的”。事实上,公共管理并非单纯的“自然”存在,亦非单纯的“人文”存在,而是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间的“人工物”。虽然将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思想从公共管理学诞生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一思想亦在西蒙那里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论证,西蒙认为:“人工物具有以下特征:人工物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虽然并不总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计划的产物)。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许多方面的本质特征。人工物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在讨论人工物,尤其是设计人工物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8](p.103)但是在公共管理学的方法论的论争史上,人们一直陷于“自然”和“人文”的对立,没有在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基础上,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公共管理技术设计研究范式。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旨在解释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缺位”的原因,阐明该范式的方法论基础,说明该范式的基本议题,厘清其基本逻辑。

  大部分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学术、咨询和实务问题的解决三种形态)本质是在进行技术设计活动,即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科学原理为基础,通过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和治理工具的设计,实现特定的目标,解决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凡是寻求合理手段实现特定目标的思想、程序、知识和技艺都属于技术的范畴。“设计”则是产生技术知识的核心环节。正如西蒙所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的教授是科学学科的任务:自然事物的存在状态怎样,它们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关于人工物的知识的教授是工程学院的任务:如何制造具备人们想望性质的人工物,如何设计。工程师并不是唯一的专业设计师。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生产物质性人工物的智力活动与为病人开药方或为公司制订新销售计划或为国家制订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些智力活动并无根本不同。如此解释的设计是所有专业训练的核心,是将专业(Profession)与科学区分开的主要标志。工程学院像建筑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一样,主要关心设计过程。”[8](p.103)

  1968年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库恩的范式作了系统的考察,他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进行了概括,总结了范式的三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在库恩看来,范式不是客观世界的知识,是科学共同体用来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的工具。“范式”是一个比“理论”和“理论框架”含义更复杂、广泛和多样的概念,范式除了理论框架的含义外,还包括科学共同体的信仰、解题规则、实验手段、成功的示例等含义[9]。

  本文所说的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意指:将公共管理活动看做“人工物”的构造活动,并据此形成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学术传统和解题(研究)逻辑。换言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是哲学和方法论基础(哲学范式)、学术传统和主要议题(社会学范式)、开展研究的基本逻辑(构造范式)三个层面的统一。   [12]Perry,J.L.,Kraemer,K.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2).

  [13]Houston, D. J.,Delevan,S.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Assess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 (50-6).

  [14]Cleary,Robert E..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examined:An Evalu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s of 1998[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5).

  [15]孙同文.台湾公共行政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估[J].暨南大学学报,1986,(2-1).

  [16]江明修,等.公共行政研究之本质、标准、议题与知识成长:方法论的观点[J].中国行政评论,1996,(5-2).

  [17]詹中原.新公共政策:史、哲学、全球化 [M].台北:华泰出版社,2003.

  [18]吴颖年.台湾公共行政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之分析――以1997至2006年硕士论文为例[D].台北:世新大学,2006.

  [19][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 [M].李黎,郭官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0]Cross,N..Science and Design Methodology: a Review[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1993,(5).

  [21]Simon,Herbert A..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Cambridge,MA:MIT Press,1969.

  [22]张福昌,[日]宫崎清.设计概论 [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3][加]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 [M].杨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4]武夷山.管理学是设计科学[N].学习时报,2007-06-04.

  [25]仇向洋.管理设计导论[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6]陈良华,张�P.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会计理论“人工科学”本质的回归[J].会计研究,2011,(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angmuguanlilw/4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