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项目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绿色施工方向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3-07-13 10:21:19更新时间:2013-07-13 10:23:45 1

  本文选自北大核心级期刊《施工技术》,《施工技术》创刊于1971年,是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期刊,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建筑施工行业惟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由建设部主管,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 究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主要介绍国内工程建设施工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技术法规,重大技术成就,传播建筑领域采用的新体系、新 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新设备和施工管理经验,以及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及其发展动态。发行对象:建设主管部门;大中型建筑(建设)集团公司及施工 企业;承建商(工程总包、甲方);规划设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商;监理公司;质监部门;高等院校;以及对土木建筑施工领域感兴趣的各界朋友。
  摘要: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施工方法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全面实施以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为代表的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建设部在2007年发布了《绿色施工导则》。以“绿色奥运”为理念的北京奥运工程项目的成功实践说明了“绿色施工”的巨大环境价值和市场价值。

  关键词:绿色施工,管理,质量

  近年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实施良好的质量管理而导致了许多劣质工程,造成工程返修、加固、补强等,进一步加大了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这是一种不可小觑

  的资源浪费。因此,实施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应重视施工阶段的绿色质量管理。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TQM)与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相结合,而施工项目的其他管理,例如,进度、成本、风险等管理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内。

  一、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是指企业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验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作业)、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提供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或服务。TQM的基本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人人做好本职工作,通过抓好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TQM通过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工作质量来体现其基本核心思想。工作质量是指所有工程项目的参加者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所从事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它要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管理者和生产者要主动热情,并且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丰富的经验等。TQM的原则是:顾客满意、工作人员参与以及全过程质量提高。

  二、绿色工程项目施工现况

  中国的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再加上受中国传统粗放型管理的影响,在具体的工程项目实施中,出现了诸多问题:(1)大多数建筑企业缺乏绿色施工意识,以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2)部分建筑企业把绿色施工能力作为企业的竞争力,但大多数建筑企业仍然采用传统项目施工管理,还没有完全向“绿色化”施工管理转移;(3)建筑业没有树立正确的绿色价值观。绿色施工管理是一种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管理,它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建筑可持续发展,而现今大多数企业因自身经济利益驱动,没有实施绿色管理;(4)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以及施工技术落后。从事建筑施工,包括一线施工的工人大多是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以及使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绿色施工管理这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和推广;(5)缺乏相关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确保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实施。2007年出台的《绿色施工导则》也仅仅是对绿色施工管理进行了粗略的描述和要求。

  三、积极推进绿色施工质量管理的建议

  1.加强建筑企业人员教育。不管是TQM、绿色施工管理理念还是MBO,都对人的动机做了过于乐观的假设,它们假设大多数人能够自发地承担责任,实行自治,而且富有成就感的需要,把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看的比金钱还重要,并且能够树立良好的绿色工程价值观,而中国建筑企业中,大多数的施工人员为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缺乏绿色施工意识,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企业人员的绿色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普及型培训、专业培训等方法措施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绿色施工管理综合素质培养;定期对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尤其是一线施工人员开展相关绿色施工培训,采取网络学校、参观实习等学习形式,培养与时俱进的施工人员。

  2、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要点

  (1)施工应制定防尘、防毒等职业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

  (2)施工现场应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施工场地应合理布置,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

  (3)必须为施工人员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并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等加强管理,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3、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技术要点

  (1)扬尘控制

  ①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

  ②土方作业阶段,应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③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器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

  ④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应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⑤构筑物机械拆除前,应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取清理积尘、拆除体洒水、设置隔档等措施。

  ⑥构筑物爆破拆除前,应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用清理积尘、淋湿地面、预湿墙体、屋面敷水袋、楼面蓄水、建筑外设高压喷雾状水系统、搭设防尘排栅。选择风力小的天气进行爆破作业。

  (2)水污染控制

  ①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

  ②应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③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3)建筑垃圾控制

  ①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如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

  ②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③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

  (4)噪音、振动、光污染控制

  ①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规定。

  ②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应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

  ③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④电焊作业应采取遮挡措施。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1)施工现场应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2)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3)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优先采用非传统是水源(如雨水、地下水等)。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4)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应优先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5、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1)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合理安排工序,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

  (2)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3)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

  参考文献:[1]王延树,成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Z].2007.

  [3].

  [4]郝薇薇.建筑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探究[J].工程科技,2012,(4).

  [5]明庭果,王向梅.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策略[J].科技向导,2011,(2).

  [6]王建廷,李迎迎,肖忠钰.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J].工程管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angmuguanlilw/20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