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项目管理论文

SOP模式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1-08-19 08:03:11更新时间:2023-07-11 17:35:43 1

SOP模式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赵志军
摘 要:探讨了SOP模式的总体设计,分析了自组织施工管理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模式,并运用具体实例说明实施过程。
关键词:自组织;施工管理;自组织管理模型

自组织管理模式(Self organization pattern简称SOP)关注施工阶段的管理,重视对建筑工人子系统的管理,它的理论依据是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管理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
自组织管理新模式SOP中采用了激励与被激励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模式与当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太大冲突,易于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劳务工人子系统处于整个施工管理系统的中心地位,并协调各个子系统运行。关注施工系统中各类人员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契约管理中,提出签订心理契约协议的方法来保障建筑施工项目中的心理契约,因此这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是施工管理的发展方向。
1 SOP模式的总体设计
1.1自组织施工管理的思维模式
(1)施工系统总体循环模型构建
超循环自组织就是以循环作为亚单元,并通过功能连接起来的再循环,通过循环过程的进行使系统具有自组织所需的全部性质,能够稳定地、相干地、自我优化地进化。按照超循环理论,施工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是个超循环过程,应该遵循图1中的总体循环模式。
(2)建筑施工系统“涨落—有序”亚循环单元模型构建
施工系统在形成阶段,与独立开放的自然系统相似,需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根据施工系统的定义,施工系统输入的物质和能量应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信息。
(3)自组织施工管理的思维模式构建
自组织施工管理模式的思维模式包括的四大模块是:一是系统输入模块,主要控制系统的输入;二是系统涨落模块,该模块只要是激励系统远离平衡态;三是系统有序模块,该模块主要保障系统的有序状态;四是系统功能模块,该模块使系统实现预定功能。见图2。
 

模块使系统实现预定功能
(4)输入模块
施工系统的输入模块是自组织管理的开始,项目施工的每个阶段,都有人力、设备、资金和信息的输入,因此在输入模块至少应该包括劳务部、设备部、资金部和信息部四个基础部门。
(5)涨落模块
涨落模块是施工系统能否实现自组织的关键,从施工系统自组织的实质入手,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是应用心理契约协议实现施工系统的涨落,心理契约协议主要实现两大功能,激励和约束。
(6)有序模块
有序模块是能否实现自组织管理的关键,有序包括三个方面: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公平的考核制度。
(7)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是施工系统实现价值的关键,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四个专案团队,分别是投资控制专案团队、质量控制专案团队、进度控制专案团队和合同管理专案团队,这一点也是与传统的施工管理“四控两管一协调”区别开来。
(8)自组织施工管理模式
自组织施工管理是四大模块构建的管理模型,它用四部门保证输入,解决建筑工人序参量的优化;用心理契约协议保证涨落,实现合同关系序参量的优化;用三项措施保障有序,优化整个系统;用专案工作团队柔性管理,实现功能价值。
1.2 自组织施工管理模式运作模式
(1)施工系统的心理契约
自组织管理运行模式的开端是施工系统的心理契约。在一个建筑项目施工系统形成阶段,建筑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由于文化素质的不同,心理契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说明任何一个施工系统演化的起点都是杂乱无章的心理契约,在项目组织的初期,施工系统的心理契约在工程管理制度的约束下逐渐趋向有序,在激励下趋于高度一致。
(2)心理自组织和行为自组织
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自发性高涨,这需要有完善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其次是人力子系统学习性强,这需要有明确的标准,明晰的行为标准保证了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再次是责任心强,这需要完善的培训来保证,完善的培训使得建筑工人素质提高,得到长期的雇用,归属感强,责任心提高,最后得到的效果是文明有序施工,文明有序施工有赖于优化的工作流程。
(3)施工系统的进化
自组织的突变论认为,突变是系统进化的方法,因此自组织运行模式设置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找施工系统的突变点。能够向高阶进化的关键点有四个:明确的标准,完善的培训,优化的工作流程,有效的激励考核。
2 工程实例分析
2.1 M项目简介
M项目分东、西两区,东区为35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其中地下三层为地下室,地上五层为裙楼,裙楼以上为30层塔楼,西区为三层地下停车场。项目占地10352.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185平方米,地上38343平方米,地下17843平方米。
2.2 项目自组织管理模式实施过程
2.2.1 项目施工系统演化动力分析
在施工系统处于稳定态时,系统内部存在稳定状态参量P i,它是系统的存在状态的量化,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合”,外界在一定时间内向系统输入“同质”参量P input系统作为耗散结构,要向外界的耗散掉一定量的“同质”P output,进而维持系统的高度有序结构。为了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引入以下三个参量:耗散率A0、相对输入量Al,相对耗散量A2。
 
 项目施工系统演化动力分析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项目施工中,相对输入能力很强,相对耗散能力很弱,相对耗散率较低,不超过7%,这样的施工系统受到很大的压力。系统耗散结构发展的趋向是输入能力逐渐降低,耗散能力逐渐提高,两者差距逐渐减小。表中A1和A2之间始终维持较大的差别,A0稳定在0.6附近,说明施工系统耗散能力差,内部结构无序,缺乏外部激励。激励是施工系统的外部动力,此项目前期施工阶段,没有面对建筑工人的激励措施,也没有面对施工管理人员的激励,即使在工期很紧的赶工阶段,也没有任何的激励措施,系统演化的外部动力不足;层层转包和分包关系,使施工系统内部结构混乱。这样的施工系统在理论上是无法长期存在的,2010年2月20日,DSLH项目施工系统解体,建筑工人被全部换掉,这一现象吻合了施工系统的相变分析。
2.2.2 优化序参量
项目前期管理中产生了两大问题:工期和质量。问题暴露出来后,地产公司领导层聘请工程管理专家,针对管理现状进行补救,措施主要针对建筑施工系统的三个序参量:组织架构,合同关系,建筑工人。
(1)建筑工人序参量的优化:第一:地产公司要求换掉项目前期施工的全部工人,各级承包商重新提供劳务工人队伍,由甲方和施工单位共同组织遴选。重点对工人技能和素质进行调查考核,凡是通过考核的工人,由施工总包单位统一颁发项目某工种证书。工人上岗开始,一周内完成安全教育,并记录在证书中。该做法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方便了对建筑工人的技能培训和管理。第二:强化核心队员岗位职责。项目中核心队员岗位手册有如下规定:有义务向现场巡视的专案团队队员主动汇报上一阶段遇到的情况;定期参加施工单位举行的安全与技能培训;参加施工单位例会,了解施工单位的总体计划;解决自己团队中工人遇到的一般性难题,并安排工作。
(2)组织架构序参量优化:第一:理顺管理关系,规定所有进场单位全部由现场执行的总包单位进行统一管理,甲方不在参与对分包的管理,由执行总包单位统一调度。第二:重新组建扁平化的管理架构。甲方与监理,会同施工单位质量检查员,组成了质量专案团队,统一由甲方土建工程师领导,定期巡视现场。
(3)合同关系序参量的优化:第一:明确项目中的心理契约,与项目各方领导决策层签订心理契约协议,对各方心理契约给与认同。第二:针对建筑工人序参量和组织架构序参量中需要各方配合的措施,在心理契约协议中给与了特别明确。第三:加快合同谈判进程,对工期和关键节点用经济合同给与确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奖罚措施,完善合同关系序参量对施工系统的影响作用
2.2.3 增设外部激励
(1)惩罚与奖励制度,每次验收中,当问题连续三次出现时,视问题大小至少罚款100元;前面出现的问题,连续三次检查没有发现,给与同样数额的奖励。
(2)在固定工资的条件下,引入分级补贴制度。
(3)帮助劳务分包单位建立质量问题查询制度。在工人队伍中引入了充分的激励制度,使得工程出现的质量问题慢慢的得到了解决,工作的自觉性也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冯昆荣.建筑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2]林艳.制造企业自组织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3]姜璐,时龙主编.自组织管理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angmuguanlilw/1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