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以来,中国学校体育共历经8次改革。改革内容包含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1]。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强调了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强壮体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国家的繁荣富强。近年来,有国内学者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所发生的转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却呈现出连年下滑的情况[2]。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并新增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而基于核心素养构建体育课程内容的价值诉求包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课程内容的衔接性与结构化[3]。体育是一门以技能为基础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体素质、技能和运动行为的变化上。在探讨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培育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创新设计课程实施中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和合理选择学习评价中核心素养要素的内容方法[4]。
1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课程游戏化的主次关系
1.1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性作用
体育:Sport,最早源于法语desport,意为休闲;在英语中,最早对于Sport的定义是指一种娱乐;在体育史研究中,将狩猎、游戏等以身体为媒介进行的活动作为体育的起源。早期体育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手段被广泛应用,在和平年代,体育的身体娱乐功能才逐渐地被活泛。但是作为人的肢体承载和参与的人类行为,身体活动确实是体育最重要的本质属性[5]。20世纪前期,美国学者威廉姆斯提出“体育是用大肌肉活动为方式的教育”,这一观点风靡当时,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第一,体育是一种教育手段;第二,体育是以大肌肉活动为主导的身体活动。除此之外,体育也被认为是一种赢得胜利的活动和塑造健壮体格的身体运动[6]。按教育学理论来理解,体育课程包含有体育学科教学,也包含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为目的,是完成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而课外活动主要以发展学生体育爱好,培养体育兴趣为目的。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运动技能,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身体素质的变化和心理发展,体质和心理发展也能反作用技能的掌握。要养成运动习惯,运动技能是必具外因,因为若是连基础的熟练的运动技能都不会,要养成运动习惯则是一句空话。其次,运动需求是重要内因,具备了一定运动技能,人们可以通过它参与体育活动,也可以不参与,因此运动技能是外在因素,只有产生运动内需之后,人们才能将掌握的运动技能运用在实践中。从心理学理论来分析,需要分为直接需要、间接需要;内外部需要和高低层需要等,学生的年龄越低,就越趋于运动的低层需要、直接需要和外部需要,即通常表现的玩的需要、直接感官需要和相互交往的需要等。身体感知能力在体育活动中会被充分调动,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节奏的不同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消耗学生聚积的心理负能量,阻断消极心理,为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合理化的宣泄口,从而使障碍消除,达到心理平衡[7]。为了充分发挥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性作用,需要一定的游戏设置来丰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
1.2体育课程游戏化的辅助性作用
体育学界探讨体育的起源及本质问题重要理论是游戏说。归纳与演绎席勒的游戏美学,将游戏美作为一种形式感和生命感充盈的经验美,而这种经验美显示:观看体育比赛或进行体育运动的游戏冲动,实质上是一种感性和理性冲动混杂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的不断积淀构成热爱某项体育运动所必须拥有的审美经验,这是潜藏在席勒游戏冲动中,促使体育与游戏关系相互转化的审美内核[8]。体育课程的游戏化被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兴趣,自觉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体育游戏已经在体育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在运动技术学习中,为了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体育课堂充满了活力,大都是采用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游戏,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游戏都是有实效的。例如,缺少运动技术游戏化的游戏、缺乏运动技术本身原有乐趣的培养、缺少积极情感的培养以及偏离学习目标的学习。[12]当前体育课程游戏设置环节大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为了游戏而游戏,过度追求游戏化形式而轻游戏化内涵,使得体育课程设置过度娱乐化,忽视了动作技能目标的培养。新课改中提倡的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并非指“忽视”竞技运动,更遑论运动技能学习。相对于以往单一的、重复的、生硬的运动技能学习而言,新课改之后要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发育的阶段性差异,在不同阶段辅之以循序渐进的体育课程安排,使体育课程学习具有结构性和衔接性。以传统田径运动为例,传统田径运动几乎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未来会改革田径运动教学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并注重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田径教学的衔接,使田径运动教学朝着休闲化、游戏化和健康化的方向发展[9]。
2体育课程游戏化与运动技能学习的共济关系
体育课程游戏化与运动技能学习应是共济关系。运用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成”理念和体育游戏本质特点两个维度,归纳体育游戏的五个创编原则:(1)活动形式应遵循体能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2)方法规则应遵循竞技性与安全性相结合原则;(3)名称表述应遵循生动性与直观性相结合原则;(4)内容表述应遵循简洁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5)创编成果应遵循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原则。其中前两个原则依据体育游戏本质特点的视角,后三个原则是基于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依据“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成”理念的视角[1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强壮体质、充沛精力的保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给学生的身体以不断的锻炼,使他的身体强壮而健康,让他成为有体力的人,进而成为理性的人。通常一节课要有5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练习方法和手段应多样化、趣味性。每节课应有多种体能练习,并注重补偿性练习,但不应把课上成单纯的体能课。以身体练习和比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助于体能练习的开展[12]。在进行体力活动的过程中,青少年之间会产生大量的语言接触以及非语言接触,这是其形成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13]。除了传统体能训练方式,包括田径“跑圈”练耐力、仰卧起坐练腹部力量、平板支撑练身体核心力量、俯卧撑练上肢力量等单一、枯燥的体能练习方式外,要积极寻找、创造充满趣味性的体能练习方式,例如HIIT(高强度间隙性训练),包括网络上一些科学有趣的体能练习视频,都是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14]。寓教于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与学习兴趣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
3结论
学校对运动技能课程的开设从量变向质变发展,在体育教育实践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选择课程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课程游戏化并不是矛盾的主客体,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共济关系,在关注学生的运动习惯培养时需要掌握运功技能来支撑,在设置游戏化教学中,要注重游戏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相契合,能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在丰富运动技能学习形式的基础上,注重游戏设置的质量和科学性,帮助青少年改善体质健康,树立健全的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方海东 付兵 李振飞
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课程游戏化的关系研究相关推荐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