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时期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陕西省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公办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参考国外大学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能给今后的教学改革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从教学指导原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成绩考核、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结论表明:应明确指导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课程内容,改进成绩考核方法,多途径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一、研究对象
西安地区六所民办本科高校:西安外事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京学院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对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的图书杂志和电子阅览室的中国期刊网的资料查阅,收集有关文章数十篇,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初步掌握了本课题的研究状况与方法,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专家咨询法。笔者走访省内体育教学领域的专家教授,请教他们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体育成绩评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估、教学文件的制定等方面的最新最权威的看法或观点。
3.问卷调查法。对全体受试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6份,有效问卷为591份,回收率为99%,有效率为98.5%。
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获得的相关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统计。
三、结果分析
调查的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中,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大体上都经历了自由开展、逐步规范、改革探索三个阶段。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原则的确定。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进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思想依据,是解决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同时也是要解决通过怎么样的途径来培养的问题。所以,一个合理有效、符合本校特点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在本文所调查的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中,都是笼统的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作为其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都没有把这些文件的精神要求和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自己学校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或体育教学指导原则。在制定本学校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或体育教学指导原则时,首先必须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精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等指导体育教育教学的文件精神所要求的“健康第一;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顽强、进取精神”等培养目标。其次,要符合学校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市场化、个性化发展趋势。最后,把指导思想和发展趋势同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指导原则。民办高校体育应根据民办高校自身市场化的办学特点,依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要突出民办高校体育的特殊性,把健康性、娱乐性、自主性、实用性、生活性等特点充分的发挥,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其学习、生活服务;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渴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为其娱乐交往服务;使学生掌握的健身原理和方法能为其自主设计、自主锻炼、自主评价服务;使大学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实际需要贴近,达到学校体育教育为其个性化发展服务,促使其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体育课程设置。所调查的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中,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有四所学校选择了“规定必修内容+必修选项+选修”这种模式,这个课程设置模式是一种发展趋势。课程设置都能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的。其中也有部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六个民办本科高校中,有三个学校把太极拳、长拳、广播操作为规定的必修科目,有一个学校把游泳作为必修科目,有两个学校没有规定的必修内容。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规定必修课设置的武术这个上课内容,原因有两个:一是上课时限一学年,时间太长;二是把太极拳、长拳、广播操作为他们大学体育教学的第一门课,和他们对大学体育课的憧憬有落差。设置规定的必修内容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各个学校选择太极拳、长拳、广播操这个内容有一定的出发点,但学生上课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太极拳、长拳课教学时的身体负荷不是很高,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方面来看,效果不明显,需要采取别的手段来帮助提高运动负荷。建议调整项目内容,缩短教学时间。第二,必修选项中三个学校是一年级二年级都是选项课,项目确定后,在上课期间不允许更改项目;两个学校是在二年级的时候开始选项课上课,一个学期更改一个项目,不允许重复选项目;一个学校是在二年级选项,上课时间一年,不换项目。这里有两种问题,一种是一个项目上两年,时间太长,学生容易对该项目失去兴趣。另一种是一学期更换一个项目,上课时数上又显得过于紧张,学生掌握不了多少知识,对其兴趣养成、终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不利。综合一下看,把选项时间调整为一学年一轮换比较合适。另外,在调查的学生中,有65%的学生认为,选项课内容安排多以教授基本技术为主,而我们都有了不错的技术基础,期待更进一步的提高,有这些意愿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球类项目上。由此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的层次上,可以开设初级班和提高班,只在人数、选课条件上加以限制就可以了,初级班上课时间一学年,提高班上课时间一学期。第三,选修课的资源太少,有三个学校选择技术课为选修课,但在教学内容上为重复课或者提高课。在体育课程设置上,适度减少必修课的上课内容,加大选修课的资源,增加学生自主活动课,逐步进行俱乐部化改革。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有65%的学生支持多开选修课,有20.3%的学生支持多开必修课,其余学生选择了“必修或选修均可”,有81%的同学“赞成”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可以调整为:必修规定课(一学期)+选项课(两学期初级班+一学期提高班)+选修课+单项俱乐部的模式。
3.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第一,动态调整练习项目。所调查的六所民办高校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本上都是改革初期对学生进行过调查,确定出本校体育课的选项项目,确定完成之后再没有更改,结果就是改革开始的一个年级代表了以后所有的年级。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选择—学习—评价反馈—教学评估—反复筛选—确定教学项目设置,这样的调查可以在每一个年级进行一次,这样才能基本满足这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第二,增加项目数量。所调查的六所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项目数量少,难以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三,项目教学内容设定单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每个项目的上课内容、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的是培养运动员的教学训练模式,老师前面教,学生跟着学;太注重规范的技术动作,要求完成动作的质量,考试标准过高。在以后的改革过程中,把体育的健身功能充分发挥,淡化动作的规范性,提高学生运动或者活动的积极性。适当改造上课内容:如喜欢上个人球类项目的学生比较多,但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涨,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没有技术基础学生身上,在教授技术动作的同时,可以适当改造练习内容,使其不但具有健身性,更有娱乐性,比如低栏篮球、低网排球、小场足球、球类游戏等。健康健身类项目可以开设有氧健身操、台阶有氧健身操、有氧拳术健身操、健身慢跑,等等,每一节课可以把众多的教学内容交叉进行,这种项目动作难度要小,学生容易掌握;音乐感节奏感比较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比较喜欢技能性低的项目,如体育游戏、四十二式太极拳、体育舞蹈、形体培训、擒拿与防身等。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动作学习与运动负荷的关系,不能因为不断地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影响到学生练习的连续性;一个是动作学习与终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系。跟踪调查表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明显比没有技术水平的学生要多。以篮球项目为例,会打篮球的学生明显比不会打篮球的学生在锻炼兴趣、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上要多得多。所以在教学上,要尽量教会他们项目的基本技术,激发他们的学习、锻炼兴趣,引导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体育课的成绩考核。所调查的六所民办高校中,体育课成绩考核沿用百分制,成绩组成为“考勤(40%)+技术考试(50%)+理论考试(10%)”,属于重视考勤、考试的结果,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进步程度没有计入最终的成绩考核,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也没有对学生最终的体育成绩构成任何影响或者参考。以后改革中,逐步调整这种模式,把参与程度、进步程度、提高的难度等指标引入考核。“参与程度”可以反方向量化,即哪次课练习不积极的学生或者在老师无数次催促下才练习的学生,最后成绩可以减去5分,如有n课次,可以减去n×5分。积极练习的学生不加不减。最终的模式是:“考勤(40%)+技术考试(40%)+理论考试(10%)+健康标准测试(10%)-n×5”=总分。进步程度、提高的难度的因素可以逐步增加进去。
5.教师队伍。所调查的六所民办高校中,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较少,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1.2%,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偏少。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学习、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聘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等途径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四、结论
为适应民办高校教育的快速成长,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定位:确定明确的指导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课程内容,改进成绩考核方法,多途径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应从社会高速发展对大学生体能的新要求,以体育教学的具体功能出发,坚决树立以“健康第一”“增强体质”“激发兴趣”“缓解压力”“增进交往”“终身体育”等思想为指导,以体育课程的全面改革为中心,以课内、课外一体化为基础,走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发展道路。
上一篇:体育科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体育教师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