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体育科学论文

沈阳大学学报体育科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3-12-11 09:35:32更新时间:2013-12-11 09:36:51 1

  本文是一篇体育科学论文范文,发表在期刊《沈阳大学学报》上。体育类期刊推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月刊)所设栏目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研究、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运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水上运动、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等。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培养专业化教师的前提,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核心。本研究以教师专业化为研究视角,阐述了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分析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并提出了构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具体设想。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教师教育的潮流和发展趋势。为了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发达国家已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培养专业化教师的前提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与职后培训依然是各自为政。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核心,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还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状况,这直接阻碍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质量。本研究以教师专业化为研究视角,探索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促进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一)教师专业化理论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而且由于教育的特殊育人功能,决定了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专业,更是一种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特殊专业。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培养专业化教师的前提,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培养专业化教师需要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教师专业化的方向、主题和核心内容。教师专业化主要是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方面的,既有知识的积累,也有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还有态度的转变等。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指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进而发展成为教育家的过程。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体化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实现一体化,只有实施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才能使教师专业化发展顺利进行。

  (三)终身教育思想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P.Lengrad)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终身教育构想的提案。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了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自此世界各国将终身教育思想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并在实践中逐步实施。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的教育(水平方向)和个人与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垂直方向)的统合”。终身教育实质上就是指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机会与社会的教育机会的统一,涵盖了人的一生所能接受的所有形式与内容的教育和学习。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国际上逐渐形成了教师职前、入职与职后教育相统一的趋势。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原则: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中;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理论要求建立教师教育各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的一体化体系;发展性原则,终身教育理论要求教师教育要把教师的态度、技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意的一体化教育,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终身教育理论要求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课程两阶段分工不够明确、重点也不突出、衔接不很自然,两阶段课程呈现条块分割的现状,尤其是入职培训课程缺失。

  (一)我国体育教师培养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体育教师是由高等院校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五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前三套为教学计划)。2003年颁布的第五套方案在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大的创新发展,课程设置整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取向一致,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我国教育学科类课程比重低、门类少。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6%~10%,开设的教育学科类课程仅有5~8门,而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教师培养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16%~33%,大多在20%~25%。如德国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5%、英国占25%、法国占20%。发达国家教育学科类课程开设范围广、门类多,涉及教育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和教育史等方面。在课程开设上灵活多样,重视小型化和专题化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教育学科类课程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提高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增加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比重,增设教育学科类课程的门类。

  2.我国教育实践课程学时少、形式单一。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为8~10周,多采用集中一次实习,内容只有见习和实习。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育实践课程,德国教育实习分3次共12个月。美国、英国一般为15周左右,而且实习的形式多样,如现场观摩、微格教学体验、教学助手等;多采用分段实习,如德国、韩国等;还有采用贯穿于学生大学全过程的实习,如芬兰、日本等国家。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应该增加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时间和改革教育实习的模式。

  3.我国术科课程学时比重过大。2003年颁布的第五套方案术科课程比重34.3%,学科与术科比例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老大难问题,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校是在术科教师的批评和学生的反对声中减少术科学时的,有些学校至今减的不多,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学时在40%~50%。国外发达国家多数学校术科比例约30%,美国最少,多数院校术科比例在20%左右。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学会教学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的保证,教师培养必须增加教育类、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学时等,术科学时必然下降。

  (二)我国体育教师入职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体育教师任用制度中有“见习期”的设置,但现实中新任体育教师的入职教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基层学校只进行短期的培训,通常是介绍学校情况、新教师座谈和老教师介绍经验,还存在部分基层体育教师没有接受过入职教育的现象。国外发达国家均有完备的体育教师教育入职培训课程体系。入职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新教师入职教育是沟通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需要,是加速新教师成长,促使其专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尽快建立体育教师教育入职培训课程体系。

  (三)我国体育教师在职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目前,我国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已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师范司199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规定。课程结构方面,《指南》把课程分为必修、限选和选修三种。课程内容体系方面,《指南》将教师在职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必修与选修和专业必修与选修两大类。公共必修课为国家规定课程,其他均为推荐课程,供各地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我国体育教师在职培训课程体系是依据《指南》已相对稳定,形成了“3+x”型特征。“3”为课程类型,即公共课类、学科专业类和实践活动类,“x”为课程构成模块,根据不同层次教师培训需求设定。我国体育教师在职教育课程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教育专业学科比例低,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小,选修课比例低。二是部分在职培训课程与教师培养课程重复设置,这造成了培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在职培训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基层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指导作用不大,也就难以引起基层体育教师对在职培训的兴趣。

  三、构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设想

  (一)确立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

  要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系,要从宏观上确立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我国学者研究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反映人类优秀科学文化成就,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教材完备、面向未来、综合性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这符合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作为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

  (二)明确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

  依据我国教师教育的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结合体育教师的特点,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目标确定为:培养政治思想合格、师德高尚、关爱学生和爱岗敬业,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专业技术和全面的能力,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具有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熟练掌握和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三)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内容的构建

  1.教师教育方案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方案的一体化是实现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前提。教师教育分为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不同阶段,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颁布入职教育方案,弥补这一缺失,并与已经颁布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方案整合,制订出各阶段重点突出,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一体化教育方案。

  2.体育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是使三个阶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互衔接,形成既有教育的阶段性,又体现整体性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第一,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侧重理论课程,力求理论课程的实践化,与基层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优化课程结构,降低术科类课程的比重,重视教育学科类课程,增加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比重,增设教育学科类课程的门类,重视教育实践,延长教育实习时间,采用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系统教育实习是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循序渐进,全方位进行实习并贯穿学生整个大学过程的教育实习模式。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应用、理论反省、实践总结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相应的能力。职前课程设置应关注基础教育,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增加小型化、专题化、案例化等课程。大学与基层学校亲密合作,与中小学建立友伴学校,大学教师要到基层学校,深入了解基层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学理论联系基层实际,邀请基层优秀体育教师走上大学讲台,把基层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引入职前培养课程。

  第二,体育教师入职培训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侧重实践课程,加强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促进所学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加速新教师角色的转变。可借鉴美国完备的体育教师教育入职培训课程体系,美国的教师入职培训课程有定向课程、支持和辅助课程及训练课程,定向课程的内容是教育政策和规范及熟悉学生需求。支持和辅助课程由经验丰富的辅导教师负责对新教师支持、建议、辅导和帮助,内容主要包括新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确定和新教师专业教学行为的养成两个方面。训练课程主要包括:新教师个人学习计划的确定、校内教学观摩、校际教学观摩、研讨会、教学工作反思、小组教学、教学心理咨询、行动研究、个案讨论以及网络教学等。

  第三,体育教师在职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侧重实践课程,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多开设小型化、个性化课程,例如新教法的实验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在职教师培训的对象是处于不同阶段、不同职称的教师,应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以求在职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培训使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入反思,整合自己的多元能力,从而促进专业化发展,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tiyukexuelw/2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