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改革探索
刘忠庆
摘要] 从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的理论入手,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形势以及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及对策:转变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调整体育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加强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积极探索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形式与教学模式等等。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课程结构;
一、前言
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而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课程设置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历史的演化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教育的本质与功能观的各种分歧都清晰地反映在不同的课程理论中,任何一个时期的重大教育改革,或教育理论的突破,或教育思想的更新,究根溯源都要涉及到课程领域。体育课程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
二、课程结构的概念与作用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是由学科、活动组成的人为结构。现代体育课程基本包含认知要素、健身要素、道德要素和审美要素。课程要素确定后,还需转化为一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这是由于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化、组合起来的,所以,课程是一个立体的整体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命脉,课程结构内部的矛盾运动是课程发展的动力。
三、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的特性
(一)大学体育课程结构具有客观性、有序性、可转换性
课程结构是人自身智力和体力的发展、社会的演进在课程内部的综合客观反映。课程结构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的排列和组合应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顺序,具备课程结构的组织特性。
大学体育课程的认知内容就要与终身体育相衔接,要突出体育行为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的认知内容,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事终身的体育活动做准备。大学体育课程应是以发展学生身体健康素质为主,以选项和选修为其组织方式。
(二)大学体育课程结构具有可度性
大学体育课程的质是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的,它决定课程内部一系列要素群和成分群的数量界限,决定了大学体育课程要素群的数量界限,课程目标的数量界限,课程内容的数量界限。
(三) 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的功能性
课程的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在一定外因作用下对学生体能和基本体育素质的发展产生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大学体育课程结构决定课程功能的方向和水平,控制着课程功能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课程的时间效应和情绪效应。
四、中国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改革的对策
(一)大学体育教学思想改革
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过程落实在对运动技术、技能的追求中;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密集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体育教育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视为增强体质;将过去单纯培养“知识型”人才变为培养“创造型”、“综合型”人才;将培养人才变为增进健康的过程。
(二)大学体育体制改革
当我国大学体育体制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省或直辖市、普通高校,形成层层管理、分权协调的垂直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随着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这种体制必须改革,改革完善大学体育体制,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和高校自我协调的体育体制,进一步削减国家的强制管理,把具体执行的权利交由学校,使学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大学自主管理体育的作用。
(三)大学体育教学目标改革
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由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基本运动素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形态,机能水平的提高,培养团结协作,敢于创新,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向满足大学生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对体育的需要发展。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确立终身体育思想,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体育能力。
(四)大学体育教学形式改革
克服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学生体育意识、行为习惯等客观因素,有从理论上弄清楚体育课程的概念与内涵,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体质、健康的增强都是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单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组织及管理,实现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一体化。
加大高校体育教材改革的力度,注重更新教材的内容,加强教材的衔接和接轨,突出教材的民族性、区域性和社会性,扩大学生选择教材项目的自主权.
(五)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体育课程的必修性与强制性的国家课程性质,根据变化了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实际需要,逐步取消体育课程的强制性,国家作相应的宏观调控,具体地区具体学校灵活处理。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当前教育理念入手,精选必修课课程.必修课从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三个平台着手进行设置,同时减少必修课的比例。
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和谐发展,从多个平台入手扩展选修课程的广度和宽度。限制性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程从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角度为学生量身定做。
(六)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从事终身体育锻炼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竞争意识,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
“快乐型教学模式”、“技能型教学模式”、“体能型教学模式”、 “俱乐部型教学模式”都能营造学术氛围,丰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仍要保持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
[参考文献]
[1]薛兴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理论实证探索[J].天中学刊,2010,(2).
[2]谭 勇,吕小方,蒋文举.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J].湖北体育科技,2007,(2).
下一篇:浅谈篮球运动员选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