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校期间也会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志愿者活动是最常见的一项社会活动。很多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会去报名做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也成为对社会影响颇大的一个群体。本文主要从志愿者活动对大学职业素养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是一篇
核心期刊论文范文。
摘 要:本课题以上海体育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
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上海体育学院志愿活动开展状况及对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上海体育学院志愿服务活动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意识教育,做好动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性,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展开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拓展体院特色志愿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机会,结合大学生的自身需求,在志愿者事实过程中需要做好培训、实施、总结、激励等各环节工作,形成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等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职业素养
前言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高校大学生,作为志愿者队伍的重要力量,积极的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上海体育学院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具有非常高的声誉,具有非常典型的研究意义。
1 国内大学生志愿者情况研究
1.1 大学生志愿组织的组织架构
目前,最具中国本土特色、影响最大的组织便是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这两支队伍,他们都有自己的组织体系,都与一定的政府组织联系在一起。1、社区志愿者组织:一般由当地精神文明办公室和民政部门主管,依托街道、居委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成员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几十岁。2、青年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从属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下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大中院校的学生是青年志愿者的主体力量。
1.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实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各有关部门可以广泛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现状概括为:1、积极参与扶贫开发;2、积极参与社区建设;3、积极参与环境保护;4、积极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5、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服务;6、志愿服务西部计划;7、不断加强国际志愿服务交流[1]。
而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2、缺乏完善的奖励制度和措施;3、缺乏有效、专业的培训;4、资金来源不足[2]。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大学生志愿者工作面临困难,开展缓慢困难。
1.3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
青年志愿者活动能够启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是新时期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并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志愿者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题作用,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能够实现服务社会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第二,志愿者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3]。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高校应认真组织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4]。
1.4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研究
随着我国志愿者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在在各方面都给予志愿者工作较多的支持与帮助。但研究同时得出,与志愿者激励措施成熟国家相比,我国的志愿者激励措施还有很明显的不足,如政策支持欠佳,社会基础薄弱,支持网络缺位,组织身份模糊,服务机制落后等方面的不足[5]。完善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应该从组织外部环境建设和组织内部管理两方面采取措施。外部环境建设包括尽快为志愿服务立法、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志愿文化以及建立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三大方面。志愿者组织的内部管理方面,组织的运作中需要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包括加强专业化培训、注重组织内部的团队授权、重视心理契约管理、设计优秀的服务项目,及建立志愿者档案库,营造一个能使大学生产生归属感、获得成就感的组织小环境等[6]。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
调查对象:上海体育学院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索中国知网、谷歌和百度网站,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志愿者概念界定、志愿者发展等相关知识,并从中间搜索志愿者组织构建、志愿者个体性收获、志愿者激励等方面文献150余篇,经整理分析,提取出相关信息为本研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内容,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和社会学原理要求,初步制定、设计问卷的基本内容,拟出初稿。并经专家咨询与一线有经验教师对问卷进行审核、讨论,反复修改,最后定稿。在问卷初稿完成后,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本课题对上海体育学院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513份,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为475份,有效率为92..6%。
2.2.3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针对调查问卷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绘制相关表格和图形,从相关数据中提取出本研究需要的资料。
3.研究结果分析
3.1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表1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影响情况(n=475)
影响情况 |
人数 |
比例(%) |
没有影响 |
19 |
4 |
影响很小 |
0 |
0 |
有一定影响 |
76 |
16 |
有较大影响 |
190 |
40 |
影响很大 |
190 |
40 |
由表1可知,志愿者服务活动对道德素质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将思想教育理论与实际、课堂学习与社会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同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更好的完善自身,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的过程中,接触社会实际,可以深入了解民情、社情和国情。在为他人、社会提供帮助的同时,让大学生得到心灵上的快乐和道德上的满足,道德素养得到提高。
3.2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
表2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情况(n=475)
影响情况 |
人数 |
比例(%) |
没有影响 |
38 |
8 |
影响很小 |
76 |
16 |
有一定影响 |
114 |
24 |
有较大影响 |
152 |
32 |
影响很大 |
95 |
20 |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上海体育学院志愿者服务活动对本校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较为积极的影响。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边干边学的社会实践机会,大学生可以较直接地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熟悉社会事务,增长社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内书本知识的不足。同时,大学生志愿者还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的专业培训,可以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3.3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的影响
表3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的影响 (n=475)
影响情况 |
人数 |
比例(%) |
没有影响 |
0 |
0 |
影响很小 |
38 |
8 |
有一定影响 |
57 |
12 |
有较大影响 |
209 |
44 |
影响很大 |
171 |
36 |
由表3可知,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影响效果来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方面的影响较为明显,80%的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社交能力影响做大,均值可达到4.16。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之一,而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4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的影响
表4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的影响(n=475)
影响情况 |
人数 |
比例(%) |
没有影响 |
0 |
0 |
影响很小 |
95 |
20 |
有一定形象 |
95 |
20 |
有较大影响 |
114 |
24 |
影响很大 |
171 |
36 |
由表4可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的影响情况,其中有36%的被调查者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对学习和创新方面的影响很大,所占比例最高,只有20%的学生认为志愿者活动对其学习及创新方面的影响很小。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有力平台。参加志愿者活动有利于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活动相结合,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也会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回校后会进一步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充实自己,上海体育学院学生对本校现有志愿者活动开展项目、培训等各方面整体满意;
4.1.2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社会适应性、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4.2建议
4.2.1上海体育学院志愿服务活动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意识教育,做好动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性,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展开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4.2.2进一步拓展体院特色志愿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机会,结合大学生的自身需求,在志愿者事实过程中需要做好培训、实施、总结、激励等各环节工作,形成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育人实效性分析》[J]贠天祥 2010年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 《高校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发展现状及问题》[J]曹荣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月
[3] 《浅析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J] 肖震 世纪桥 2011年第5期
教育核心期刊推荐《教育
学术月刊》是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江西省
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江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理论期刊,系全国
中文核心期刊,江西省一级社科期刊。主要研究对象为
基础教育,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干部以及教研、科研、教育行政等部门工作人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teshujiaoyulw/5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