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教育界》杂志,定位于教育专业的教育类权威性学术期刊,教育类核心期刊,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出版总署批准的纯教育类权威期刊。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主办单位:广西出版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45-1376/G4,国际刊号:ISSN 1674-9510 ,邮发代号(基础教育版48-195,高教职教版48-196)。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小练笔的“练点”,如果加以巧妙利用,就能为习作铺设一个缓坡,减少拓展的随意性,避免简单训练。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语文教材中的“配套练习、经典语段、合理拓展、生动插图、主题习作的素材积累”五大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了阐述,以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练点,综合利用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语文也许最怕的就是作文,一是感觉没有内容可写,二是有了内容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究其原因,跟现行的教材体系有关。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一册有30多篇文章,安排写作训练的每单元一次,一学期共七八次。写作时间与阅读训练时间之比约为1:4。时间不足、训练缺失、指导失当,致使学生写作过程中困难重重。而纯粹地增加习作,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恐惧。我以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巧妙利用教材是的“练点”资源,利用的好,就能为学生写作铺设一个台阶,缓解畏惧心理。那么,我们如何对语文教材的“练点”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和使用,使每一篇文章都能找一个训练点呢?
一、巧抓教材配套习题练点
教材配套习题中的小练笔是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体现编者的智慧与匠心。使用好这些练点,不仅可以提升文本的阅读质量,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这些小练笔,很好地加以利用,切不可把它们当作“鸡肋”,或者干脆视而不见。这样就是对文本资源的浪费。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就有以下这些小练点:P.24《小摄影师》:我想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P.60《玩出了名堂》: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吧。P.93《美丽的小兴安岭》: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另外,省教研室编写的课堂作业本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小练笔:一类来自于阅读教材中泡泡里的阅读提示和课后习题,如《太阳是大家的》小练笔设计“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和《卖木雕的少年》小练笔设计“我要写几句夸夸那个黑人少年”;一类为原创设计,如《西门豹》一课的小练笔“我要写几句话夸夸西门豹”。
这些小练笔,都是与教材紧密结合,是不可多得的习题资源,我们可以在完成阅读教学后,以教材为依托,作为教材的补充,进行有益的练笔训练。如《惊弓之鸟》小练笔“更羸,我真佩服你啊……”,如果只是纯粹的作业布置而不去指导,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肯定无非是“你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你真是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啊”等简单句子,这样的简单训练,有悖于编者编写该题的初衷。为此应进行必要指导:可让学生说说更羸为什么能使这只大雁吓得直掉下来,课文中是怎样进行具体描写的,要求学生将更羸对这只大雁的状况分析写进小练笔里,再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写一写,小练笔的内容自然丰满起来,如:“更羸,我真佩服你啊!你看到大雁飞得慢,就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你听到大雁叫得悲惨,就知道它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因此,你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被你吓得从天上直掉下来。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不愧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习题资源的综合利用,首先让学生在心理上觉得这是教材里的作业,是非常重要的练习,所以就会十分重视地去完成。同时教师的指导,也让他们有章可循,通过片段的积累,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描写方法,为写完整的记叙文铺设了一个缓坡,学生面对习作,至少可以缓解恐惧的心理,从而也能提高习作的兴趣。
二、巧抓教材典型语段练点
经典是指那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越久弥香的语言或艺术,它是艺术精华的积淀。在当前倡导“经典诵读”的背景下,迁移式小练笔将给语文学习增添亮丽的色彩。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教材中的典型句式、典型结构进行仿写。
1.典型句式仿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则是构成文章的细胞。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经典句式,细细加以品味,然后开展小练笔。如《荷花》一文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经典语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排比最为突出。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该句子写了荷花的几种姿势,每种姿势之间是用什么词语连接的,进而体会排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结合课后小练笔“写写自己喜欢的花”,也要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花的形状、色彩、姿态等等,有了例子的铺垫,大多数学生写起来都会得心应手,如“菊花的迎风而立,傲霜怒放,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看——有的像簇簇卷发,有的像团团彩球,有的像盏盏花灯”。如“石榴花开了,远远望去,像燃烧的熊熊烈火,又像鲜艳绚丽的晚霞,也像招展的红旗。”不一而足。
2.典型段落仿写
段落的结构形式多样,有总分式,如上述《荷花》的片段;有并列式,如《黄山奇石》描写“仙桃石”和“仙人指路”的这一段;有因果式,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还有总分总、倒因果等等,这些典型结构的片段是小练笔的最好范例。如《翠鸟》的第二自然段中“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一片段,作者围绕“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这个总起句,通过头上、背上、腹部三方面具体来描写,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明白了写作方法之后,要求学生“照样子,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小动物的外形”,写作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如一位学生写到:小黄狗长得既威武,又漂亮,一身浅黄色的毛,油光发亮;耳朵竖立着,显出一副机敏的样子;眼睛闪闪发光,注视着前方;四条腿强壮有力,跑起来快步如飞。弯曲而高翘的尾巴,真像猎狗一般威武。
茅盾先生说过:“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为习作单凭生活经验是不行的,还需要用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
三、巧抓教材合理拓展练点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有的文本基于主题和表达的需要,省略了某些内容,为此我们应找准空白点,引导学生以小练笔形式进行合理拓展补缺,以此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推想心理活动
有些文章,只描写出人物的语言、行动,而省略了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学中可以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推想。如《画杨桃》一课中的“不……像”、“像……五……五角星”,该句表达这位同学因羞愧而说起话来吞吞吐吐的神情。此时我们可以依托文本设计小练笔:此时,同学们心理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想像练笔,是与教材的编写目的——老师没有直接批评教育而是让同学们逐个坐到“我”的位置上实践来感悟到“我”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一致的。
2.畅想故事情节
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也经常设置一些空白。这些空白或是留给读者的悬念,或是留下想像的空间;或是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或是情节转折时无声无息。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这些空白点的内容显现出来,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检阅》中左腿截肢的博莱克参加检阅时和全队队员保持一致,赢得了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而文中关于博莱克是如何进行检阅前艰苦训练的却只字未提,而这一点恰是感悟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于是我们可以抓这一点进行小练笔。一位学生写到:博莱克接到参加检阅的通知后,立刻投入到了艰苦的训练中。早上天刚蒙蒙亮,他就再家门口的小路上练习走路;中午烈日当空下,他练得满头大汗;晚上皎洁的月光下,他仍然在一步一步地练习着检阅步伐。博莱克的腿被假肢磨破了皮,胳膊也被拐杖蹭出了血,但他一点都不在乎。他想:我一定要和大家一样棒,不让大家失望。博莱克的自尊、自强的形象也将更加清晰,学生的表达也更加流畅。这一招真不失为一箭双雕!
留白,是一种艺术;补白,是一种创新。文章空白的补充,不仅促进学生想像力的发展,而且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开启学生智慧,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四、巧抓教材生动插图练点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最能吸引小学生眼球的无疑是这些插图了,经常发现孩子在上课时因为看插图而走神。因此,可利用这些插图进行小练笔,对静态插图进行动态的描述。
如《亡羊补牢》一课中,描写羊主人修补羊圈的就一句话“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而教材中的配套插图则将养羊人专注的样子、街坊欣慰的表情、圈里小羊的笑容、树上小鸟惊讶的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人和动物的神情,指导学生想像羊主人修补羊圈时的心理活动,街坊们看到后会说些什么,他们与羊主人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小羊们又仿佛在向养羊人说着什么等等。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将有形的“画”转化为灵动的“话”:丢了第二只羊后,养羊人十分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他赶紧拿起工具修补羊圈。只见他左手拿着钉子,右手拿着铁锤,用力地敲打着,他想:“这回我一定要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不会再让狼叼走我的小羊。”街坊看见了,笑着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圈里的小羊们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下我们不用再担心成为恶狼的美餐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像。”教材中的插图不胜枚举,这些插图紧密配合课文内容,如果能够将这些插图与小练笔结合,运用画面这一视觉形象的刺激,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学生就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腾飞。
五、巧抓教材主题习作练点
写作素材的积累,需要开阔的视野,向多处摄取。正如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我觉得,素材的积累除阅读经典和同类作文的外,围绕主题以小练笔的形式进行素材积累也是很好的途径。
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人物自我介绍往往从外貌、性格、爱好、优缺点等方面展开,因此在习作前的两个星期(约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这些方面进行分层分块小练笔。如外貌描写,我让学生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抓住特点将自身的外貌用生动的语句说出来,让别人一听就知道是你。学生十分感兴趣,认真完成了片段练笔,当我读到“我的皮肤特别黑,大家都叫我小黑。眼睛特别小,连不笑的时候都快眯成一条缝了”、“我的睫毛很长很长,忽闪忽闪的,让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起来更加美丽,两颗大门牙已经光荣下岗了”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相应的同学。这样学生经过几天的素材积累,也就下笔成章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素材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刚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素材显得尤为重要。本案例中,我选取化整为零的方式,通过小练笔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为单元习作设置缓坡,化解写作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抓教材小练点,既是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拓展教学资源的外延,也是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手段。铺就一个缓坡,安放一级台阶,缓解畏惧心理。只要沿着这条“斜坡”坚持下去,学生定能到底理想的高峰,作文教学也一定能收获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严杏.记习题展示美丽的“微笑” [J].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3期
[2]陈丽霞.挖掘教材资源 加强言语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07.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