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青年婚姻观也随之产生了深刻地变迁。尤其是在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下,青年的婚姻观再一次遇到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姻观的变迁轨迹,对于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人婚姻观教育的新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婚姻观,家庭,西方化,多元化
婚姻观,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和态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又始于婚姻,婚姻的和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近年来青年婚姻观也成了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青年的婚姻观也随之产生了深刻地变迁。尤其是在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下,青年的婚姻观又遭遇了一次新的挑战和改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姻观的变迁轨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对于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人婚姻观教育的新理念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的婚姻观:家族性、政治性
正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婚姻就是给自己找一个伴侣,能满足于“传宗接代”的要求,能听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们受封建社会家族制的影响以及历代潜移默化的结果,刚改革开放前期的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对于自己的爱情婚姻没有太多的自我选择权。当时中国传统的婚姻观是属于家庭本位的,甚至是家族本位的。青年人在选择自己的伴侣之前,他们也许从未见过面,因经媒人的“搭桥引线”,且符合了父母的要求,双方就遵循家长的安排,结为夫妻。对于这样的婚姻,他们只能在婚后的生活中再去寻找两个人的爱情或者精神共鸣。幸运的,他们能如愿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不幸的,可能一辈子只是过着家庭生活,而两个人没有共同的追求和爱情。如在1981年北京大学曾经进行过一项民意测验,其中一个女研究生说:“夫妻之间更重要的是心灵上沟通和事业上的共同追求”。[1]
二、80年代至90年代的婚姻观:物质化、西方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物质利益的刺激不断加强,经济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青年的婚姻观也正悄悄地发生着迁移和改变。这一变化体现在选择对象的标准上,物质和经济条件在择偶过程中得到了大大的强化。城乡青年结婚都要求父母提供“四大件”作为结婚的前提,农村青年大多要求旧四大件,即三转(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一响(收音机);而城市青年则要新四大件(电冰箱、黑白电视、石英手表、洗衣机)作为婚姻缔结的必备品。此时物质在婚姻观里提升到了一个尤为重要的地位。城镇青年在择偶中要求对方有住房和居住地为城市的比重上升,求实惠的倾向明显,权衡经济因素的比例递增。[2]女方找男方,主要是找经济依靠,找一个长期“饭票”;男方则是找一个能照顾自己,照顾父母的“保姆”,婚姻里弥漫出浓浓的物质味道。而对经济取向最敏感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女性在择偶中更关注未来配偶的经济实力。[3]由过去的指腹为婚演变成了以经济为首要条件的物质婚姻。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后,西方自由文化渐渐入侵本土,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年的价值观和婚姻观。在西方的自由主义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化观念下,青少年的婚姻观开始萌芽出西方化的影子。“自由恋爱”也渐渐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字眼中,“自主”意愿也不断地强大起来。这个年代的男女渐渐冲破了家族制的爱情,他们追求真爱,浪漫和幸福。不再为了“父母之命”,用一生的幸福赌在一个“陌生人”的身上。他们开始追求真爱,追求心里想要的和自己最适合、最相配的伴侣。如果问到“你认为选择恋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时,选择“人品”、“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分别占85.5%、68.3%和45.9%,而选择“学历”、“地位”、“金钱”和“家庭条件”的分别占14.9%、4.6%、7.4%和9.8%。[4]以上表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在恋爱标准上略趋于自我意愿,注重人品、性格等内在特征,淡化了对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自主性也逐渐提升。女方不再普遍“主内”,职场上的“女强人”层出不穷。有研究发现,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与随后的离婚率的变化呈正相关。[5]又加上西方自由主义的入侵,青年人开始推崇自由爱情的主张,以致离婚率逐渐增加。
三、20世纪后的婚姻观:多元化、陌生化
随着本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青年人的婚姻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向陌生化,多元化的趋势蔓延开去。究竟人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得以延续发展的必须,同时结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婚姻价值观越来越趋势于个性的张扬,自由和解放。年轻人以精神恋爱作为爱的核心,为之兴奋,为之追逐,所谓,为爱可以不要面包就是当代青年爱情最好的语言诠释。而如果追求不到心中所属的那种爱情,或者为了更好的享受两个人的爱情世界,“单身贵族”或“丁克一族”的爱情模式就渗透在了整个社会的爱情观念中。而所谓的单身主义,是指他(她)们在生活能力上,在生理上完全可以结婚,但由于不愿意承担家庭的负担或感情遭受挫折而自愿地保持单身。现当代的年轻人恋爱态度开始超前,责任意识也渐渐变淡。据调查表明,在问及“为什么要谈恋爱”时,有36%的学生认为爱情无需理由,有感觉就谈;有21%的学生为的是寻求精神寄托,克服寂寞;20%学生是为了满足自身生理和心理需要;只有15%的同学是为了寻觅日后的结婚对象。[6] 随着经济和物质条件的宽裕,现代社会中的独身群体也逐渐扩大。而有些人,即使愿意结婚,却害怕“小儿难养”。
总结
对于 “90”后青年而言,婚姻是把“双刃剑”,健康的爱情观,有助于增强人的独立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庸俗的爱情,会使人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 [7]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一般都是讲究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的。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我们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净化青年婚姻坏境,使之为社会更好的发展提供动力。让青年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还能抓住中国传统婚姻观的主枝,以致不被迷失于其中。
本文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青年婚姻观念变迁的探索中可以看出,青年婚姻观总体上是去政治化、去道德化的,实现了自主择偶,走出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家庭包办,也走出了 “激情燃烧的岁月”中领导的政治包办。婚姻不再只以政治化因素为婚姻的考量原则,而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婚姻观,如:丁克家族,单身贵族,离异家庭,进而趋向于陌生化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下表现出来的人性解放及个性张扬。(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晓敏当代女青年婚恋价值取向[J].道德与文明,1988(6)。
[2]吴雪莹众里寻他千百度――从征婚启事看当代人的择偶标准[J].青年研究,1996(9)。
[3]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6)。
[4]汪洪罗琼.当前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11(04):105。
[5][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