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变单一的成绩考核评定为多方面、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现代教育绝不能靠加班加点,以牺牲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来换取表面的成绩,这乃是教学以人为本之刚。那么,要适应现代的教育,就要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质量。怎样打造四十分钟的教育教学高质量,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摘要】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都是重视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教学,甚至加班加点地向这些科目倾斜,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现代教育绝不能靠加班加点,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来换取表面的成绩。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怎样适应现代的教育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得出,要适应现代的教育,就要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质量。
【关键词】兴趣,鼓励,和谐教学,人本化,教育论文投稿
1.精心设计课堂教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教育心理学专家认为,兴趣是一种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状态下学习,就能使自己的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更丰富,注意力更集中,这就为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新的课程要求也是要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使知识顺利迁移
要想学生能顺利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并能掌握新知识,则这个过渡程序必须要设计得自然。如果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过渡情景的知识,则能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新知识的学习上。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人教版第十一册第119页例4)时,笔者是这样设计过渡知识的:东方小学六年级有学生45人,上学期期末跳远测验有4/5的同学及格,及格的同学有多少人?让学生解答、教师评讲之后,教师将题目中的"东方小学"擦去,在六年级后面插上"一班",把4/5变成80%,这样则变成了例4,然后再引导学生解答。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知识顺利地迁移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上,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教学效果肯定是明显的。
1.2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是有好奇、好胜的心理,凡是新奇的,活动的,具体的或是新颖的都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要求适当运用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可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一个纸圆、剪刀等,在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剪剪拼拼,把一个纸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或C=2πr。学生在自己动手剪剪拼拼的过程中,兴趣较浓,印象较深刻。因此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也自然记忆较深,从而打造了课堂四十分钟教学的高质量。
1.3结合实际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让学生倍感亲切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数学同时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所以,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实际生活、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即数学生活化,那样学生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亲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迅速高涨,学习气氛也自然轻松、活跃。
2.以人为本,鼓励表现自我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就是生本教学的原则。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利用种种机会展示自己的本领,锻练自己的能力。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多引用本班学生积极的一面进行举例,并且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素质,设计难度不同的练习题,然后再请相应的学生去解答。例如,教学了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这样的应用题:锦祥同学上次数学测验得了65分,被他爸爸批评教育了一顿,他加倍了努力,终于在这次数学测验中,分数比上次增加了1/5,锦祥同学这次数学测验得了多少分?然后叫锦祥同学到黑板上做。如果他做对则教师加以肯定、表扬;如果一旦做错,可让他自己请一位"小老师"出来帮忙、指导,然后教师再加以表扬。也可以教授完例题后,请一些学生分别上台编设一道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再解答,由全班同学批改,再由教师肯定、表扬。
在老师的鼓励、同学们的表扬声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很强,常常出现学生主动请缨:举我的例子、让我去做、请我帮忙等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让回学生,设置更多机会让学生上台表现,则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教师也应宏观调控,设置不用阶梯的练习题,多让"后进生"上台表现,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四十分钟的教育教学质量。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教学人本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和他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往往对他所教的学科也有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亦会更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片真诚的爱心,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他们沟通心灵,建立感情。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配合默契,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做到教态亲切和蔼,语言优美动听,并且常常使用诸如"请"、"谢谢"等的文明语言。课后还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参加文体活动、做游戏、聊天等,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堂上是师生,堂下是朋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了老师,崇拜老师,喜欢老师,也就自然喜欢老师教授的课,从而促进了教学的人本化,大大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育教学质量。
下一篇:标准生活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