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招聘单位对就业人员的要求更全面,特别是要求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这对普通人或许没什么,但是对于残疾人这一本就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来说,无疑是更严峻的挑战。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信息技术作为当今科技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块,俨然成了对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一极。它不仅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技术和便捷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将公平的理念植入到人们的心中。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中,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人群提供相关的服务相关帮助,正日渐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文章将对现今我国特殊教育现状和信息技术运用的优势进行分析,总结出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具体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特殊教育,运用
“正当我们为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欢呼的时,那些特殊的同胞正以他们特殊的方式惊喜地注视着信息技术的一举一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那些特殊的同胞更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1]。”
1.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特殊教育指的是利用普通或是特殊设计的课程和教材给特殊学习者提供的教育及相关的服务帮助的教育。广义上的特殊教育中的学习者一般通指所有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群体,而狭义的就单指聋、盲、肢残等十一类残疾人群。通常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特殊教育指的是狭义上的特殊教育学习者,下面我们将对这一人群进行具体分析。
国家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它为保障残疾人恩能够够受到平等教育和基本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特殊教育这一块人力、财力、物力的不断投入,但是他由于自身的缺陷——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发展不平衡等,远远落后于我国普通教育水平,不能满足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特殊学校的总数、招收学生和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然而,随着我国开办的特殊学校数量和特殊学生人数的增多,毕业生的人数并没有减少,每年都会有部分学生不能够顺利毕业。同时特殊教育还存在学校信息资源贫乏,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器材等方面的严重紧缺的问题。
这种种现象表明国家需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特殊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改变特殊教育落后局面,并且使之缩小与普通教育之间距离,达到共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2.信息技术运用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同样也惠及到了受教育者身上的。在普通学校,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运用仍然处于捉襟见肘的局面。那么,信息技术既然可以于普通教育,是不是同样可以运用于特殊教育呢?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以计算机为核心,包括了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教室网络和因特网等网络技术。在教学实际中,它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上黑板教学的新型教学媒体,当它与各学科的课程密切结合时,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1.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计算机给我们提供的外部刺激不单单是一种感官上的,而是多种感官刺激的的结合,是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的有机组合。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的大脑或是其他器官的受损,使他们的认知方式有所改变。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对特殊儿童进行教学,可以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
2.2.计算机的交互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特殊教育中,每个特殊儿童的需要都是不一样的,就正如在普通教育中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样,在特殊教育中更应该实行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强调的是人机互动,比普通的师生互动更能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技术和学习兴趣来筛选符合自己的信息,同时可将自己的体会、疑问或是建议反馈给多媒体系统,然后教师再根据多媒体系统反馈出来的信息,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
2.3.计算机的资源共享性为学生提供海量信息
与全球互联网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只要有网络,它可以让你随时随地获取到你想要的信息,这对于那些盲童、聋童、肢残儿童等存在行为困难的学习者来说,帮助是很大的。这些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促使他们更多的呆在家里学习,而这一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可以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3.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我国结合当今特殊教育的具体实际,对国家中小学信息化有了一定的部署,在往后一段时间内对信息技术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将以下四个层面推进:第一,在特殊教育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第二,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第三,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第四,积极开发并研制各类有利于残疾学生用的电脑等各种硬件和软件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康复设施。有了目标和任务,接下来就是实施过程了。
通常来说,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实施主要是表现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各方面的需求,提供给学生最易接受最适合的服务方式和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注意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器官,从整体上着手,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具体,让学生更能接受,理解得更透彻,在掌握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
3.1.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
缺陷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陷,那么将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3]。比如对于听觉障碍学习者来说,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使得部分或全部语言和听觉能力,但是他们的视觉方面却是比普通人要强;而视觉障碍者,他们在失去视觉能力的同时,触觉和听觉方面相反的得到了加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他们的实际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做到扬长避短。
比如在视觉障碍学习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听觉上的发达,运用信息技术将那些对于他们来说难以理解的景物描写,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力;而对于听觉障碍学习者来说,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表现实景的影视文件和动画,真实突出课堂重难点。
3.2.个别化教学的实现
信息技术利用了多种媒体的刺激,并通过交互性的形式帮助特殊学生获取和保持知识。从心理和生理角度来说,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比普通学生更为突出,因此,更需要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比如在教授聋哑学生学习口语和读唇语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了。为避免课堂枯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设计友好、生动的界面,提高学生的兴趣,方便他们的反复练习。
3.3.坚持适度原则
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吸引力,提到课堂效率。但凡事都有个适度原则,过犹不及。信息技术优势虽然很大,但期望用它来代替教师的作用是不切实际的。假如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就得不到突出,学生也会觉得厌烦,继而学习效果也就受到了影响,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4.结束语
运用信息技术是推进特殊教育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发展中还有很大的前进空间,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卓星.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2009(11).36-37.
[2]李超,赵晓云.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2012.21.123
[3]肖黎.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2009.(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