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存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与能力养成、单一评价标准与多元发展等方面相互错位的现实困境,使得许多企事业单位把高职毕业生视为普通高中生或中技生对待,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的培养陷入了误区。
[摘要]高职院校在培养开发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面临着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与能力养成、单一评价标准与多元发展等方面相互错位的现实困境。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应该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策略,克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与缺陷。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开发,困境,策略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的现实困境
1.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错位。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过于注重学历教育,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往往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上,课程设置更多是基于学科体系的专业教学理论,专业技能训练课少得可怜,结果使得高职教育不能和企业需求对接,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却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难以承担起劳动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职能。与此同时,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空洞知识教学不仅让高职学生在理论上达不到普通高校学生所拥有的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与普通高校过于同质化的培养模式,还造成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得不到全面的和有重点的发展。这种缺乏正确的目标定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也不能办出自身的特色,最终只能陷入发展的困境。
2.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错位。职业教育应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但我国职业教育却缺乏先进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高校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就业而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一些学校仍实行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加大基础课比重,削弱职业技能的训练;或仍然沿用、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实际成了本科压缩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所学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而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上,由于授课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经验不甚丰富,极容易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造成理论知识过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结果导致学习内容的繁、难、偏、旧,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养成。
3.单一评价标准与多元发展错位。长期以来,我国对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合理,评价更多倾向于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起不到准确评价高职学生的作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主要靠老师的讲授和演示来完成,对于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也主要是通过授课教师主观认可的常模评价方式作为评价标准,习惯于把学生的某一项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当作职业能力进行评价。事实上,与学生的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相对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竞争能力等,不仅涵盖着知识、技能与技巧,还体现了学生待人处事所应具备的职业态度,如果只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进行评价的话,就会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多元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深刻把握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对学生的多元核心能力进行科学的定位,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评价模式,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多元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能力的需要。
4.技能实践与订单式培养的错位。订单式培养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到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受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高职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国家的经费投入标准偏低,加之学校的育人目标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矛盾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结合的好处,但是经费分担和保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考虑到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因素,许多企业不愿向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验的机会,最终导致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下降,不仅弱化了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也影响了他们日后的职业迁移,难以适应劳动力流动加剧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的策略
1.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机械呆板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符合时展的质量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层次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以及高职学生今后去向的基层性等要素,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全的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针对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等职业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且能够适应一线企业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管理、生产、建设与服务的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
2.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倾向于以“专业科学”为逻辑起点,强调由专业学科导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内容,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的专业学科学习。这种课程体系重视专业理论内容的单一传授,轻视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设置同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有区别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并能同企业需求相对接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以利于学生能够拥有解决生产建设一线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力。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企业的一线资源优势,明确不同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将企业生产管理的要素融入课程,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以培养学生的自信、有效沟通、与他人合作等能力为主的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以及以培养学生增强体质和耐力等能力为主的职业体能训练课程,还要包括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保护能力为主的职业健康训练课程和以培养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为主的职业身体技巧训练课程。只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3.建立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随着区域生产和服务行业发展范式的转变而不断地调整。因此,高职院校应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的校企融合互动的办学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贯彻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上。首先,要充分挖掘“订单培养”的优势,紧紧围绕“适销对路”做文章。院校要与企业形成互动机制,要充分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企业的人才“订单”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服务。其次,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不断拓展多类型的实训基地。为此,高职院校要促使合作企业加大对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并对校企合作双方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与开发,不断拓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利于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对基础理论进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实现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4.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操作技能是否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以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首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指标体系应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内容,强调个人能力的指标项目,加大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比重,并且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其次,要引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涉及学生的操作技能,甚至有些课程的考试也要引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评价。因为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最能反映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企业的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的充分就业。最后,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应多元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涵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等,同时还要评价他们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爱岗敬业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只有从多维视角、运用多元的方法去评价学生,才能客观地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
三、结语
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在授给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他们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每个学生拥有进入市场竞争的就业基础,进而解决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也能缓解人才市场出现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尴尬局面,这对于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学校,对于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上一篇:职业教育论文格式范文
下一篇:特殊教育论文网络教育方向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