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特殊教育论文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入选论文参考

发布时间:2013-12-17 10:08:18更新时间:2013-12-17 10:10:11 1

  本文是一篇特殊教育论文范文,论述了基于工程实际的系统化实验教学探讨,选自期刊《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特殊教育论文投稿期刊推荐《电化教育研 究》[1]由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教授主编,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 1980年,读者遍及英、美、日、荷兰、韩、加拿大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是我国教育与电教界的学术理论园地和权威性刊物。
  【摘要】针对目前工科类本科生的培养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工程系统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际工程系统建设的思路,规划设计综合性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模式,系统化,开放

  0.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人才强国的基本战略。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相继出台。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的标志。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拉开了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序幕。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尽管如此,如何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实现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目标依然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现阶段,尽管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离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许多高校中,即便是工科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系统化。学生毕业之后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和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这样的人才培养满足不了工程实际应用需求,这也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各种就业培训班纷纷涌现,吸引了大部分高校学生,使他们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花费很多精力来参加培训,对本科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所以,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加强高等教育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据此,本文将对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期望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能有所裨益。

  1.系统化实验方案的设计

  现阶段,理论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而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起辅助作用。无论在课程内容设置还是在师资力量配置方面,实验教学远远落后于理论教学,以致长期以来,实验教学没有显著的成效。一方面,实验课时少,内容大多为孤立的验证性的实验,缺乏以专业技术为导向系统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就可以完成实验,没有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过程。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缺乏必要的监管与考核,由于实验教学通常是不参与考核的,因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实验过程中敷衍现象严重,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毕业设计时,很多学生变得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系统地进行相关设计。因此,我们建议开设或设计一些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系统性的实验。下面将探讨实验开设的具体方案。

  首先,确定实验内容与形式。由于实验设置要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考虑到工程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实验内容要涉及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与协作能力。因此,在开设实验时,教师只需要给定实验题目及实验要达到的目的,不提供实验指导书,实验方案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实现。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分析和解决。这样,没有实验指导书的束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力。例如,就通信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开设水下通信系统设计等题材较宽泛的综合型实验,这类实验要求学生考虑的实际问题比较多,而且系统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其次,确定实验对象开设方式。由于综合性实验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比较多,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验开设对象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此外,由于实验的工作量较大,每个实验参与的人数应适当增加,以5~7个为宜,一方面能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一般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相比,这类综合性实验的综合性更强,对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要求更高,应以独立设课的形式来进行。因此,实验教学的模式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实验的开设以开放实验的形式来进行,给学生更大的思考和设计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

  最后,加强对实验成绩的考核。实验成绩的考核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验技能,也是检验学生实验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考核应以设计创新主,以实验结果为辅。对于考核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可提供相应的奖励,以此来激励他们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潜力和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实验。

  2.实验管理模式

  作为开放性质的基于工程实际的系统化综合性实验,在管理上应提供相应的服务。目前,尽管有些高校开设了开放实验。但在管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开放实验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内容与课程实验基本相同。在实验内容设置上,大多数开放实验是基于某一门课程设置的实验。这样,给学生的感觉是增加学习负担,没有吸引力。

  (2)实验内容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开放实验的公布,仅仅显示实验的名称及适用对象。与课程实验不同,开放实验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实验。如果缺乏对实验的详细介绍及意义,学生是没有兴趣参加这类实验的。

  (3)实验审批手续繁琐。与一般课程实验不同,开放实验相对独立,未列入教学大纲。因此,开放实验的安排显得比较繁琐。在部分高校,学生如果要做开放实验,首先需要联系指导教师,然后预习相关的资料并填写预习报告,经过学院层层审批之后,再到实验室预约,预约成功之后才能做实验。这样繁琐的过程,使得学生望而却步。于是他们,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放弃做实验。

  (4)实验设施较缺乏。在很多高校,对实验室资金的投入是相当有限的。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在很多高校中,实验设备已经陈旧不堪,设备完好率低,维修得不到保障。

  为了更好地开展系统化综合实验,首先要在实验内容上精心设计与安排,其次,要加强实验的宣传工作,例如,定期举办开放实验的演示与讲解,介绍开放实验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张贴开放实验效果图等等,通过宣传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此外,要适当的削减审批手续,建立网上申请预约机制,原则上只要符合条件的申请者,进行预约后即可进行相关实验的安排。最后,适当增加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一方面采购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强实验设备的维护工作,为实验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结合的重要纽带,而基于工程实际的系统化实验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兴国.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A].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2]王晓荣,唐新来,李健军.“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A].中国成人教育,2011,24.

  [3]李旭玫.变革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A].高教探索,2004,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teshujiaoyulw/26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