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锅炉原理”课程教学探究
孙志君王华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摘要: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电厂锅炉原理作为热能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在教学中通过教材的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的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视,以及考试方式的革新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探讨,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关键词:电厂锅炉原理,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电厂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锅炉工作的基本原理,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一般知识,锅炉设计计算、运行校核计算和试验的初步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中来,使教学学时大大缩短;同时,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要求学生必须在短时间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本文从《电厂锅炉原理》课程的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选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考试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下面逐一阐述。
1、合理选择教材,安排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内高校普遍提倡“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加强基础,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1],合理选择专业课程教材。选用的教材应优先选用知识面较宽且能够跟踪国内外电厂锅炉的发展情况,实例切合实际、表述方式通俗易懂的教材,如国家级规划教材、电力行业规划教材等。
教材选好后,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及教材精髓,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制定良好的教学计划,力求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必须打破传统体系框架,注重课程知识的横向应用,突出课程研究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准确把握《电厂锅炉原理》这门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度和深度,讲课内容重点难点和疑点突出讲解,其它部分略讲或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要学会取舍,敢于取舍。
2、有效选择教学手段
《电厂锅炉原理》这门课程包括燃料燃烧、热平衡计算、水动力计算,又包括锅炉内复杂的系统设备及工作原理。因此,针对不同部分,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理论计算较多的部分,如燃烧计算、热平衡计算应用传统的板书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对于锅炉内设备系统设备及原理部分,为了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即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动画、视频、图片等有机结合,能够把电厂锅炉内部各系统设备通过照片表现,原理通过动画表现,直观的展现其内部结构、运动过程,克服了电厂锅炉原理书面教材中文字叙述单调和图形过于简略的缺点,可以更加生动的展现系统设备及工作原理.例如,在讲解屏式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等受热面时,通过大量的Flsah动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以前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迎刃而解,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的内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强化教学方法
3.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时代里,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锅炉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东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学院、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各个学校的精品课程、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库、通过百度等搜索工具搜索各种专题网站(如电力论坛、电建论坛)、通过学校图书馆的各种图书数据库查询文献资料等。由于各个高校精品课程、各种网络论坛等关于电站锅炉方面资料有其各自特点,因此,可以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渠道更好的掌握《电厂锅炉原理》这门课程,同时可以让学生扩大视野,扩宽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查找资料,自己总结、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2强调教学方法
本文选择的《电厂锅炉原理》[2]教材包括锅炉燃料、燃烧计算、煤粉制备、燃烧理论与设备、蒸发设备、过热器及再热器、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自然循环原理及计算、强制流动锅炉及水动力特性、蒸发净化和水工况,锅炉热力计算和整体布置、锅炉运行等内容。针对这门课程内容多而杂,体系乱,记忆难等特点,采用一些熟悉方法,比如利用拟人手法,把锅炉比喻成一个人(锅炉)人需要消耗能量(锅炉燃料)保持健康身体合理饮食(燃烧计算)为了更好消化食物,人嚼碎食物需要用牙齿(煤粉制备)人的消化吸收系统与消化器官(锅炉内燃烧与燃烧设备)消化吸收需要不断饮用水和呼吸空气(水循环系统和空气循环系统:蒸发设备、过热器及再热器、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为了使身体强健,达到能量合理化(了解循环原理,计算循环中各部分能量消耗量,合理布置)人吸收的水需要净化(蒸发净化和水工况,脏水会使人生病),这样整本教材可以很明显的融为一体,可以通过这种拟人手法让学生更容易学习记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线,把全书的内容贯穿起来。另外,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以鼓励学生发现更好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
3.3互换角色,培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3]。在更好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要求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组成课题小组,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着手去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让学生以多媒体的方式到讲台上介绍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学习小组,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们讲完自己的主题之后,学生们之间可以以互相提问,讨论的方式自由交流,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以达到强化记忆,增强学习的效果。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是相对耗时,但更多优点是通过集思广益的教学方法,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颠覆了其被动接受知识局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和学生更多沟通交流的绝好机会,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把好实践教学这一关
4.1做好专业认识实习教育
根据培养计划,在专业课教学之前,原本安排有一周学生们认识实习,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们在实习中不能认真对待,在课程的学习中会出现后悔当初没把握住机会,因此会在课堂上出现“看不见,摸不着,想不起来”这种局面。因此,在实习之前,充分做好实习前教育工作,实习中给学生多准备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识锅炉,了解锅炉,从主观上了解电厂锅炉工作过程,认识整个热力发电厂的基本工艺流程,认知各个流程中的主要设备,在实习中对电厂有感性认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4.2重视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在实验实际操作之外,还可以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教学,又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应用和掌握,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差别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3严把课程设计
电厂锅炉课程结束之后便是两周左右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锅炉的选型、结构布置、热平衡计算、热力计算等、强度校核及设汁说明书的编写和锅炉总图的绘制等任务。通过课程设计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课程设计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再学习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过程,因此,必须严格抓好学生的课程设计工作。做好本项工作,要求教师要充分准备设计任务,加强设计指导,严格把关,防止学生抄袭,逐个答辩.把好课程设计每一关。
5.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采用平时分章节考核与总体考核相结合,由于电厂锅炉原理课程概念性内容多,因此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考核试题多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问题,可以考核出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布置给学生专题性质的命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写论文的形式做为学生考核方式的补充。
6.结论
通过对教材的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的强化,把好实践教学关以及考试方式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创新与革新,定会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伟、蔡兆麟等.构建热能与动力专业户创新新体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44-45
2.丁立新等编.电厂锅炉原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王梦寒、李玉凤.启发式教学在材料成型工艺学课程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9):83-84
下一篇:300MW机组汽动给水泵检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