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思想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思想政治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1-08-05 09:03:48更新时间:2011-08-05 09:07:11 1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路宁
摘要:民族性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品质,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文化、民族特性相结合,进行国别化、民族化、具体化,才能发挥真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才能指引各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思想和民族特性相互交融,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品质;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品质的内涵
(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理解
品质是指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品质是衡量自然界、思想意识和人类社会发展本质的一个综合性的认识标准。 因此,马克思主义品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体现,就是马克思主义作风的体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就是它不同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的体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格魅力、思想作风、理论风格、精神风范等的高度凝练的结晶。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作为当时人类历史发展的崭新文明成就,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很多国家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当时的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传播时,进入不同的国家,民族性品质就体现出来了。恩格斯较早地论及了这个问题。在这方面,这个党必须在运动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做到这一点,它必须完全脱下它的外国服装,必须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美国政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纲领,并在美国运用,指导美国人民的实践,解决美国人民的问题。当时的很多人认为,俄国性是列宁主义理论的首要特点。所谓俄国性就是民族性品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也出现过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品质的问题。 毛泽东 1938 年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这是一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课题。当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当然,那时提中国化,不单是指民族性,但是,首要的问题就是民族性问题。
从以上内容来看,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的理解,可以这样来表达,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各民族及其各国的发展实践相结合后所形成的特点,是各国马克思主义的各国本色的体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文化、民族特性相结合,进行国别化、民族化、具体化,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走自己的路,使马克思主义体现各个国家不同的风格、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品质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品质在中国的发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以正确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时出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断开辟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从1919年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于1921年7月成立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政治思想相互有一定程度的容纳,于是就有了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一)毛泽东思想的提出与实践中所显现的民族性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领导人开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条条,反对离开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创了一条与俄国十月革命迥然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后,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诞生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实际,创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我国从本国国情出发,打破教条主义,“以苏为鉴”,走出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而贯穿于其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他们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班固赞扬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里所讲的实事求是,指的是务实求真的治学态度,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后来梁启超在评价明清之际的哲学家开辟的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哲学思潮时,把他们的特点归结为“以实事求是为鹄的”。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加以改造,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如毛泽东用“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来说明认识的发展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所展现的民族性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人认为,邓小平理论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命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层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始终和各个方面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第三个层次,邓小平理论首要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主干部分。第四个层次,邓小平理论中具有独创性的基本原理—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论、发展战略论、经济全面发展论、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论等。第五个层次,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纲领—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邓小平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的民族性。比如,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技术史生产力”的命题,而邓小平根据时展的礼正国”以及“兴教励学”、“选贤任能”等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治国智慧,提出新情况和我国国情的变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理论又充分吸收了“重民”、“贵民”、“惠民”、“安民”、“富国”、“强国”、“以了尊重实践要与尊重群众相统一。他认为“我们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三)民族性品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突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下结合我国的发展特征而提出的重要理论,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总体的形式融汇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又如,现时期我们所要实现的小康社会,就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思想具有异曲同工的理想。
(四)科学发展观中所体现的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着的实践,新的实践又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不仅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发展的现实的可能。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带给中国两个最基本的思想财富;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两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带给中国的核心思想和思想财富。这样一来,实际上是为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与中国历史文明的结合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文明中的合法性和文化地位。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品质“以人为本”的人本性思想,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在中国得到的普遍认同。
总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在中国特色土壤上的新成长,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品质在中国的发展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在中国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本国特色,是其区别其他理论的主要标志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结合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的延续,这对于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瑛,李运祥.马克思主义品质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肖浩辉,谭宏运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8]金观涛.儒家文化的深层结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J].新观察文摘.1988年9月
[9]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01
[1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ixiangzhengzhilw/1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