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水利论文

浅谈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一些认识

发布时间:2012-12-21 09:29:54更新时间:2012-12-21 09:30:38 1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新变化、妥善应对发展阶段新挑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新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在水利规划工作中的一些实践,谈谈对“十二五”规划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借以提高今后开展规划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水利发展 “十二五”规划

一、认清形势,抓好机遇

在开展“十二五”规划的时候,首先要对当前的水利发展形势有清楚的认识。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共中央2011年1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及2011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的陆续出台,让水利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十二五”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今后谋划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革、制定水利政策的基本依据。因此,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应注意把中央1号文件精神融入规划中。

二、分析特点,找准重心

开展规划时,应全面把握地区经济、社会对水利提出的新要求。在了解当地水资源客观条件变化的基础上,站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高度,做到全面规划与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笔者参与的“十二五”规划中,有一个是粤北山区某地级市(下称“S市”)的“水利发展规划”,一个是珠江三角洲城市某行政区(下称“S区”)的“水务发展规划”。“水利”和“水务”虽是一字之差,但也体现出工作的区域、范围和重心的差异。

S市地处粤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不高,加上自然状况复杂,山区气候特点明显,“十二五”期间,水利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洪涝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人民群众最关切的传统民生水利上。

而S区位处珠江三角洲,可说是处在改革的前沿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十一五”期间,S区顺利进行了大部制改革,整合了国土、建设、规划、水利、三旧改造等多个部门的职能,组建成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初步实现了防洪、排涝、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因此,“十二五”期间,除了关注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还需要重视河涌整治、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工程等方面。

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其中提到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城市的特点是人口集中,水利以人为本的原则应更加突出,更加要求提高水利为人群服务的质量,改善人群的水利环境的状况。

比如S市,落实防洪减灾工程,加快灌区改造,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都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的民生水利工程。

再比如S区,提升供水服务质量和污水处理能力,实现城乡供水“同城、同网、同价、同服务”是推动民生水务的目标之一。而在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市河道是城市的风景线,还需要通过营造有序而美化的河道布局,构筑舒适的休闲岸线,来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因此,开展河涌整治与水环境治理工程,减轻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促进水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维护河流、水库健康生命,改善人居环境,对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有重要的意义。

四、深化改革,加快转变

1、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水资源分割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而水务一体化改革能体现精简、统一、高效的机构设置原则,克服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为水务发展提供强大的体制保障。

对于尚未进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地区,比如S市,“十二五”期间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务、可持续发展水务转变,统筹城乡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期水利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对于已开展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地区,继续深化改革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目标和任务。以S区为例,“十一五”期间,S区完成了大部制改革。改革后,各级涉水事务管理衔接基本顺畅,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为“十二五”的水务发展奠定了坚定的组织基础。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后,新机构在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需要在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与解决。比如:镇及街道一级水务管理机制仍不完善,部分管理职能仍不明确;设施管养模式在镇、街道一级仍未理顺;基层水利队伍受业务水平所限,未能适应大部制后新的职能分工等。

因此,为提高S区内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管理,仍需继续深化改革,水务部门对外应继续注重与环保、林业等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做好水务工作和水务管理体制的良性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内应更加着力优化内部组织机构,加强内部的沟通协作,从而进一步加强对辖区范围内所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2、水务投融资机制改革

过去,水务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不足且不稳定。水利投资远不能满足水利建设需求,特别对于基层的水务建设,各镇政府能提供的资金支持十分有限,致使某些村镇的水务建设开展困难。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和金融支持。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政府由全面投资向重点投资的战略性转变。在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通过融资贷款、BT模式、争取上级支持、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建立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

广东省水利厅在2009年6月出台了《广东省水利建设工程试行BT模式的指导意见》,积极鼓励和引导广东各地特别是自筹资金不足的地区实行BT模式,拓宽投资渠道。实行BT模式是解决地方自筹资金不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有利于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难,使建设项目早日实施,早日发挥工程效益。因此,应积极引入BT模式,以保障水务建设的顺利开展。

五、小结

水利规划工作是水利工作的基础和龙头,做好水利规划工作事关水利事业发展的全局。“十二五”时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新形势下,水利要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适应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好水利规划工作。科学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新变化、妥善应对发展阶段新挑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新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uililw/19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