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即墨市防汛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通过探讨防汛工作新思路,把握防汛工作的主动权,实现人水和谐。
关键词:防汛 思路 探讨
即墨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2℃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652.8毫米,全市河流属于季风区雨源型,大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河流。主要河流14条。除五沽河、流浩河、桃源河汇入大沽河入胶州湾外,其余10条河流均单独入海。
建国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大搞水利基本建设,全市共建成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52座,塘坝500余座,总库容122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780万立方米。并通过采取疏河筑堤、裁弯取直、除险加固等措施先后对全市14条主要河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与此同时,实行拦、蓄、引、提并举的办法,修建拦河闸(坝)100余座,在全市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为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防汛减灾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洪水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依然严重。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如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防汛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一、防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汛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全市防洪减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解决。一是大多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低,且老化失修严重,安全隐患突出。二是仍有部分河道防洪能力较低,且堤防隐患较多,一旦遭遇较大洪水,难以确保行洪安全。三是防潮堤坝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工程老化严重,防潮标准低,坝体单薄,难以抵御较大风暴潮。四是点多面广的小型水利工程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彻底根治,特别是其中的头顶库(坝)、连环库(坝),一旦失事后果严重。五是田间排水设施失修、阻塞较为严重,造成农田排涝不畅,尤其是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打乱了原有排水体系,而排涝工程又不配套,一遇发生暴雨极易造成内涝。
2、工程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目前,大沽河、城区河道、四座中型水库的管理已日渐完善,但中小型河道、小型水库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中小型河道、小型水库多数未确权划界,无专门管理机构,乡镇水利工作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设施不配套、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乡镇防汛工作发展的“瓶颈”。
3、防汛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我市的防汛自动化建设虽然有了长远发展,实现了适时水雨情搜集和传输、无线通讯、防汛会商,但是防汛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一是防汛决策支持系统没有完全建立,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实时优化配置;在水资源管理调度方面,防洪除涝与供用水、水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突出,区域、行业之间的利益、权限分配等有待协调,长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建立;防汛调度会商系统还不完善,基层防汛能力较低,部分乡镇防汛预案编制不完善,有些预案缺乏可操作性,村(居)级预案尚未建立。
4、部分群众防灾意识薄弱,自救能力不强,一些群众认为水库除险加固后就安全无夷,对水库防洪工程期望值过高。
二、探讨防汛思路,把握防汛工作的主动权,实现人水和谐。
加强防汛能力建设,保证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既是当前全市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又是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全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管理理念,不断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防汛工作思路,努力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
1、加快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提高防洪标准。
一是切实解决小型水利工程病险问题,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小型水利工程,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全面解决,逐步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二是强化田间排涝设施建设,重点搞好中西部低洼易涝区田间道路整修和排水沟疏浚开挖工作,不断提高农田排涝抗灾能力;三是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坚持治理与管理同步,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确权划界,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人员,健全工程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2、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实现洪水资源化管理
即墨市“三河五库”(大沽河、流浩河、五沽河、王圈水库、宋化泉水库、挪城水库、石棚水库及普东水库)是全市重要水源地,目前已初步建成了防洪与水资源调控的工程体系,初步实现了从洪水调度向洪水调度和水资源调度结合起来转变。为此,还需要制定和完善洪水调度方案和水资源配置方案,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实时性,延长预见期,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水资源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充分利用洪水资源。
3、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提高防汛现代化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高工作效能、实现防洪救灾各项目标的重要手段。现代化的防汛指挥系统可以更加快捷、准确地收集雨情、水情、工情,对洪水的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地做出预报,对可能的洪水调度方案进行模拟和综合评价,提高信息采集、传递的时效性和分析、决策的科学性,为科学防控洪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人们越来越重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要以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为契机,加强重点测站的建设,建成连接市、镇、水利工程设施的水利信息网络,建立覆盖全市的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和水利工程远程监控系统,形成集数据存储、管理、交换、共享于一体的流域防洪和水资源数据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预报、预警、会商、管理等应用系统建设,不断提高管理、调度指挥的现代化水平,为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4、增强全民防汛意识,加快社会保障化进程。
防汛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要从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强化法制等着手,推动防汛保障社会化。一要理顺防汛抢险队伍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防汛抢险队伍的管理与培训,加大防汛抢险技术与设备的投入,适时组织防汛演练,真正提高部队和群众防汛抢险队伍的实战水平,确保防汛抢险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二要积极探索防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加大政策研究力度,鼓励、扶持开展洪水保险,及早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风险共担,增强城乡居民和社会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
上一篇:浅析影响城市污水水质的若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