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却日趋恶化,这让我们不得不在工程进行的同时去关注环境的健康。保护生态应该以生态的科学内涵作基础,探讨如何正确认识水利工程对生态影响的双重性;要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中强化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尽量发挥其保护和改善生态的正面影响,限制和减免其负面影响。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并从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生态水利工程的客观存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今后还要建造更多以保护和改善生态为主要目标的生态水利工程。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水利工程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纪元,水利工作的大型化和效率的增加使得我们的水利工业更加发达,但同时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生态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它有正面一负面的双重作用。
一、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 淹没性影响
首先水利工程是大型的工程,其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作为基础,这就使得他们对水利区位的考量更加慎重,尽量不去影响区位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从而造成生态影响,但即使选择适合的水利区位也会造成对耕地、森林、矿产以及风景甚至会影响人类以及一些珍惜物种的生存。
(二) 抗污力下降
库区及下游河道水质变化,水库可能产生富营养化问题,下游纳污能力可能会降低。抗污力的下降会对下游的生态造成污染,对农作物以及牲畜不利。
(三) 对航运不利
因迳流调节而使下游某个时段水量减少,对河流生态不利,对航运取水不利。尤其是在紧要时刻需要航运的时候如果下游水量减少,那即对航运不利也对下游的生态不利。
(四) 阻塞鱼类回游通道
这是直接对自然生物的影响,河道内的鱼类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所以鱼类回游通道的堵塞对鱼类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也对河道的通常不利。
(五) 引起地质灾害
地质生态是大自然留下的产物,如果我们不合理的利用地质资源,则很容易发生如库区坍岸、滑坡及诱发地震等严重的地质灾害。
(六) 造成水土流失
这也是我们最常听到也最常见的一个影响,我国的水土人均资源本就不丰富,却依然在工程以及实践中不停的浪费。以上问题,应针对具体工程具体分析,找出主要问题,认真予以解决。在工程规划设计时,还要特别注意法规障碍:一是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规定;二是水功能区划关于水源保护的规定;三是重点文物风景名胜保护的规定。
二、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刺激
(一) 防洪治涝
洪水超过河道安全泄量或排泄不畅就会成灾,洪涝灾害都是对生态的严重破坏,不论是专门的防洪水库或非防洪水库都有削洪减灾作用,这是对生态的直接保护。
(二) 灌溉供水
灌溉改善灌区的生态条件,供水直接为人的生存服务,显然是对生态的改善。
(三) 改善河道
水利工程可以为不同的区位条件提供该区位所需要的水源,这也促使我们在构建水道的时候应考虑更合理的规划,从而改善河道的条件及位置。
(四) 保护替代效应
举例说明:如小水电以电代柴和水电替代火电、油电、核电等,即发挥了工程的优势,又节省了资源,又不好造成生态污染。
(五) 保护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的治理工程可以保护该区位内的动植物可以和谐的发展,也避免了水土的流失,甚至可以预防灾害。
(六) 调节气候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使水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变成各种形态,夏天水的蒸腾可以使水变为气体,使得区域雨水增多,降低温度增加湿度。
(七) 改善生态和景观
水是万物之源,水是可以养人的,当然也是可以养物的,好的水利工程可以使自然的生态更加平衡的发展。
三、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一) 工程价值的评价
工程的价值评价 对于许多属于无价之宝的自然、风光、文物、物种等的影响评价,应明确其价值取向,使之可以定量及定性评价,对本该受到十分重视的问题,给以应有的地位。另外,要对工程价值的时效性进行评价,如现有的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的功能和价值,几十年后其功能则可能为其上游、支流众多工程所代替,其在流域、区域或全国中的价值地位会相应降低。总之,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
(二) 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
工程引起的资源和环境变化,应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成本因素,经济因素加以评价。大型水利工程引起广泛的生态与环境变化,对其有利影响,如何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其不利影响,如何进行投资治理,投资治理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环境状况,恢复到什么样的水平,产生什么样的治理效益,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确定投资目标、投资方向、投资项目和投资区域,力图达到优化的投资效果。
(三) 风险分析评价
实际上,每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都存在着某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不冒一定风险的工程是不存在的。工程风险存在的几率虽然很低,但一旦发生,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后果,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水利工程环境评价的风险分析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四) 长期跟踪评价
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许多问题特别像河口生态、库区生态、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的变化,不是短期能明了和掌握的,只有长期的监测、观察、研究,才能逐步找出规律,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以工程通过可行性论证为终点。
四、结语
总之,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势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这一“打破”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水利的兴修有其的发展性但也有其弊端,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但是人类要生存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动态式的生态平衡,但是我们可以使所谓的打破平衡从“恶”变“良”,这就需要我们在前期的准备上选择更加适合不同区位的发展原则的方式,并积极研发新的工程开发策略与职能以及科技创新型。同样,也正是因为人类要发展,还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让其向着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代价,则正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所应充分注意的环境保护问题,在开发的同时去保护,二者同时进行,切勿在工程污染的后期来治理环境,这种工程是分离而不科学的。因此,观念上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
参考文献:
[1] 刘同军, 庄明月.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对策的分析[J]. 价值工程,2008年,第三期.
[2] 廖世洁.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水利工程[J]. 研究与探讨,2010年,第七期.
上一篇:水文地质勘察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