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水利论文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2-08-04 10:49:21更新时间:2012-08-04 10:50:29 1

摘要:水土流失,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极大地影响着这些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其经济发展,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使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对策

Abstract: Soil erosion, as a natural phenomenon, greatly affecting these areas people's production, life, restricts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ly serious harm. China is the world's most serious 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Soil and water loss makes our country serious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obstacles.

Key words: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soil eros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一、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

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其次,水土流失造成了江河、湖泊和水库的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增加了江河洪水威胁,降低了江河通航能力。近年,长江流域屡受洪涝威胁,与沿江湖泊萎缩有很大关系。此外,因河道淤塞而导致通航能力下降。而河道淤积造成潜在的洪水威胁,可能是更为重大的问题。再次,水土流失已严重地影响到我国一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据水利部门的调查,凡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也都是人民生活贫困、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地力下降,耕地萎缩,生产结构单一,农民陷入一种“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从而要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二、水土保持的预防和治理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精髓。预防水土流失就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使人们在生产活动、开发建设中,尽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更不能加剧水土流失。

措施可分为以下三点:1.坚决禁止严重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如禁止毁林开荒等。2.严格控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并要求达到法定的条件,如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等。3.积极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等,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并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因害设防,综合整治,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针对新的水土流失的不断产生、水土流失危害日趋严重的现状,《水土保持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引发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为破坏生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

水土保持是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但是我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治理力度不够。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碰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熟悉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治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各种措施综而不合,也是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治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搞工程的轻视坡面植被建设,搞林业的轻视沟道工程,大大降低了治理的综合效益。

所以必须坚持综合治理,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凡是在半干旱区进行人工造林时必须强调以工程整地为前提;而在发展人工种草的同时,假如不将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之中,并与发展畜牧业与饲草加工业相结合则很难持久下去。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三、水土保持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强化意识,做好宣传工作。继续开展多形式的、多层次的以普及水土保持法律知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知识、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水土保持宣传教育,特别是提高各级乡镇领导及工矿企业法人代表的水土保持意识。普及、培养和教育引导生态型的生态方式和消费模式,正确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经济利益和环保利益的关系增强全县水土保持意识。对水土保持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培养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

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单单是退耕后不再种粮食作物,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营建水保林、生态林,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一些地方将牧荒坡地翻耕改种经济林果,甚至粮食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天然植被变为生产用地了,应考虑其后果。至于25°以下坡地退耕后的利用问题,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置,同样应遵循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

3.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建设的领导,建议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同时明确规定上述过程中必须有水土保持和农、林、牧、水等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参加,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

4.实施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避免人为干扰,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资源利用模式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实施生态修复增加生态系统本身的造血功能才是改善地区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根除灾害,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不要忽视这个重要环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uililw/16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