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木118区块于1978年投入开发,经过5个阶段的加密调整扩边扩层,基本上形成了反九点面积注水方式的注采井网。目前该区块有油井149口,水井70口,单井日产1.0t,综合含水已经达到87.5%。由于该区块典型的低渗透的地质特征,在较大井距的条件下注采不受效,水井欠注严重。2003-2005年加密调整扩边扩层后,区块局部仍存在注采关系不完善,水驱控制程度差等问题,致使开发矛盾突出,区块较高含水条件下采出程度偏低。本文针对此问题从完善地下注采井网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论述,摸索出增加可采储量的好经验好方法。
关键词 : 油藏描述 ; 砂体 ; 水驱 ; 井网; 调整
1.地质概况及开发历程
1.1地质概况
木118区块位于木头油田118-126井区西部,控制含油面积12.47km2,地质储量613.33 ×104t。储层平均有效厚度4.9m,有效孔隙度18.2%,空气渗透率7.2×10-3μm2。原油相对密度0.867g/cm3,原始地层压力9.93MPa。区块扶杨合采,主要生产扶余油层(含油面积11.57km2),部分井点生产杨大城子油层(含油面积0.9 km2),埋深880~1200m,含油井段100~150m。 区块属于受构造控制的岩性油藏。平面上主力油层3-7#层连片分布,连通较好。北部受多道断层切割,小层连通变差。油水分布受构造作用明显,在断层遮挡的高部位为油气富集区。
1.2开发历程
木118区块从1978年投产至目前,共经历了4次加密调整扩边扩层,区块动用地质储量也由最初的131.6×104t增加到613.33 ×104t。木118区块开发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6年为基础井网开发阶段,油井17口,水井7口,单井日产4.4t。第二阶段:1986~1987年第一次加密调整后,油井29口,水井9口,单井日产3.5t。第三阶段:1993~1994年加密调整后,油井77口,水井37口,单井日产2.0t。第四阶段:1998~1999年加密调整扩层后,油井105口,水井38口,单井日产1.3t。第五阶段:2003~2004年加密调整扩边后,油井113口,水井51口。目前区块油井总数149口,水井总数70口,注采比达到1:2.1。
2.区块存在的问题
2.1区块井网不完善
木118区块于1993~1994年整体扩边加密调整后,基本形成了反九点面积注水方式的注采井网,1995年以后,由于中南部部分油井水淹,为使南北向油井见效,在区块南部形成了一个线性注采井排。1998~1999年杨大城子油层布了一批新井,由于动用不好,后来全部上返扶余油层,造成新老井网相互干扰,井网结构不规则,完善程度差。加之日益严重的水井欠注、井况逐年恶化等因素,使区块注采结构不合理,水驱效果变差。区块在产液量不升情况下综合含水上升,产量下降快,2000年以后区块开发形势逐年变差。
2.1.1地面井网不完善
区块由于典型的低渗透,物性差等特点,注入水推进速度慢,油水井见效受井距影响非常大。典型的井网不完善表现在区块中部靠近村屯的地方,此处由于地面条件限制,井距300m,排距260m。由于井距大,井网不完善,相应地油井产液量低,水井吸水困难。
2.1.2地下井网不完善
由于区块水井欠注严重,个别注水层段差吸水或不吸水,以及近两年来井况日益恶化,注水井混注层间吸水差异大,导致看似完善的注采井排实际水驱控制程度很低,水驱效果差。
2.2水井欠注严重,水驱控制程度弱
2005年,区块60口注水井有17口欠注,日欠注200 m3以上,有3口注不进水。有6口井因注不进水已关井。从欠注井在区块上的分布看,大部分欠注井分布在区块中部,此处由于处于村屯位置,受地面条件的限制,井距较远(井距300m、排距260m),井网不完善,注不进采不出。
3.提高区块水驱控制程度方法研究
3.1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搞清含油砂体的空间分布
2003年,在木118区块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工作。通过精细研究,基本搞清了含油砂体展布。由沉积微相上看,区块主产层4#、6#、7#小层总体上是连片分布的,河道砂体的宽度在200-800m之间,但在北部河道有分支,砂体宽度在200~300m之间。3#、5#小层河道分支多而窄,一般在150~350m之间。相对砂体宽度而言,区块北部和东部及局部区域井距大,导致注水受效差,水驱控制程度弱。
3.2大面积的完善井网工作
利用2003年油藏描述成果,在木118区块开展了大面积的完善注采井网工作,2003~2010年,为完善注采井网,共打油井65口,2003~2010年累计投转水井30口,累计增加注水量73.2467 ×104m3,针对动用注水井层段补孔9口。区块注采井网完善程度得到提高。
截止目前,木118区块注采井数比为1:2.1,水驱控制储量512.7×104t,水驱控制程度77.0%,双向以上受效井54口,占油井总数的50.9%。与2002年相比,增加射开连通厚度375.2m,增加双向受效井9口,水驱控制程度增加1.38%,注采系统完善程度提高。
3.3精心选井改造油层,改善产出剖面,提高区块产量
针对区块低渗透,注水受效差,加大了油层改造的力度,改善区块的产出状况。2004-2010年压裂84井次,酸化29井次。通过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区块的产出状况。
针对区块注水见效慢,油层能量补充差的特点,在措施选井时,注重潜力层能
量的提前培养,位于区块边部的118-132井由此获得非常好的补压效果。
118-132井为2003年调整井, 位于区块北部靠近断层的高部位。该井8 / 8+9#层曲线反映各项指标较好可补孔。由于对应水井118-134三段8、9#层无动用停注,考虑到区块注水见效慢的问题,2004年6月118-134三段提前注水培养,2005年2月118-132补孔,补后效果非常好, 年累计增油1523.1t。
3.4水井大修改善注水状况,缓解层间矛盾,完善地下井网
区块注水井套变多,注水状况差,混注井层间吸水差异大,由此而造成地下井网不完善,油井受效差。针对区块水井混注无控制注水效果差,2003年以来实施水井大修11口井,修后7口井实现了分层注水,主产层能量得到保证,开发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4取得的效果
经过以上的工作的开展,区块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
(1)区块欠注井数明显减少。欠注状况解决以后,区块地层压力得到有效提升。
(2)长期以来注不进采不出的局面结束,区块进入全面注水受效期。
(3)区块开发取得了2004-2010年连年稳产的良好开发形势。
参考文献
{1}蔡希源,李思田。陆相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39
{2}裘怿楠,薛叔浩,应凤祥。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9,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