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小型水利建设发展的思路
王永霞
【摘要】 本文从汉滨区水资源总体情况与现有水利工程现状入手,在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依据汉滨区的地理条件,适时适地提出各区域小水利发展的不同措施。旨在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汉滨区水利工作,服务好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水资源;供需矛盾;发展措施
一、基本情况
汉滨区地处陕西东南部,北接秦岭山地,南承巴山余脉,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呈两山加一川态势,海拔在201~2141m之间。汉滨区是久负盛名的陕南重镇,史称巴山之锁匙、秦楚之关键,是安康市政府所在地,属安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汉滨区总国土面积4643.5km2,总人口9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2万人,常驻人口88.5万人,辖43个乡、镇、办事处。
汉滨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貌类型属秦岭南坡中低山地貌。南、北部为土石山区,平均海拔在450m以上,年均降雨量1200mm,水系发育,沟壑纵横,山大人稀;中部有月河和汉江穿过,以月河川道为主,连接汉江阶地,俗称安康盆地,区间土地肥沃,经济发达,是汉滨区乃至安康市的主要粮油产区,该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在800—1000mm。
二、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1、水资源现状
①水资源总量
汉滨区属长江流域,汉江在区境内河流长112km,流域面积33120 km2,区内还有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16条,流域面积10km2以上的河流有105条。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56m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55mm,年径流总量13.64亿m3。50%、75%、95%水平年径流量分别为11.990亿m3、8.294亿m3、4.375亿m3。
②水资源分区
依据安康市人民政府与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共同编制的《安康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评价》(1993),汉滨区水资源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分区,见下表。
汉滨区水资源分区表
分区 海拔高程
(m) 分区名称 面积
(km2) 占总面积
(%) 年均降雨量(mm)
Ⅰ 800以上 秦巴高中山森林水源涵养区 941.43 25.15 903.3
Ⅱ 450~800 秦巴低山易旱引蓄灌溉水保区 2312.18 63.31
其 中 Ⅱ1 450~800 北部低山易旱引蓄灌溉水保区 1026.44 789
Ⅱ2 450~800 南部低山易旱引蓄灌溉水保区 1287.74 926
Ⅲ 300~450 月北丘陵干旱蓄引提灌区 299.86 8.21 842.4
Ⅳ 300以下 月河川道旱洪交替多种设施联合灌区 121.53 3.33 865
③水资源利用矛盾
汉滨区水资源总量非常丰富,但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降水多发生在5-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1%。降水时段与农作物生长时段不协调,供需矛盾突出是水资源利用的主要矛盾。
2、水资源利用情况
①水利工程现状
为了解决降水和农作物需水时段不匹配的矛盾,建国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一批水库、堰塘、渠道、抽水站等拦、蓄、引、提水工程。截止2010年底,汉滨区拥有小(Ⅰ)型水库5座,小(Ⅱ)型水库58座,设计总库容3578万m3,有效库容2356万m3;堰塘3699口,塘容1404万容m3;抽水站86处,装机2590.84kw;自流引水工程1016处;渠道衬护总长度1542km。
以上水利设施在75%水文年可控制利用水量20490万m3,占水资源总量(8029亿m3)的24.7%。设施灌溉面积26.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3.04万亩)的16.5%,全区农业人均0.29亩。
②当前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秦岭南坡中低山地貌,地形破碎,高低起伏,不具备修建大中型灌溉工程条件,只能修建小型的、分散的、群体性的水利工程(汉滨区在“十五”期间已编制完成《小工程、大群体规划》)。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具备修建枢纽工程条件的区域已基本建成。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工程配套差,多数工程枢纽已建成,但配套灌溉渠道、小型建筑物等极不完善;2、现有工程蓄水比较小,库容淤积严重,调蓄抗旱能力差;3、普遍存在病险、配套不全和年久失修问题。因以上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工程发挥正常效益,成为制约着汉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汉滨区发展小型水利思路
按照陕西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水利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安康市制定的“以保护性开发建设为主,突出节水、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同步,合理规划、科学选比,综合实施”具体实施意见,笔者认为,汉滨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应继续坚持“蓄、引、提结合,库、塘、井配套的“小工程、大群体”的建设思路,重点做好水利工程续建及挖潜配套措施,将水利工程功能充分发挥,具体地说:
1、秦巴高、中山森林井水源涵养区(Ⅰ)
该分区系指秦岭南坡,巴山北坡的平头山及凤凰山、牛山等海拔800m以上地区,区域内共114个村,总土地面积941.43k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22.15%。该区域文化及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区域内现有小(2)水库3座,堰塘110口,灌溉10亩以上引水渠道174条,小抽水站3处,装机22.5kw,及其它各类小型水利工程325处。总设施灌溉面积0.91万亩,占全区的4.1%;有效灌溉面积0.78万亩,占全区的5.3%,占本分区耕地面积的3.4%。
安康市将该区域总体规划为生态育林和退耕还林区,不宜再建水利工程,将现有水利工程挖潜配套、完善灌溉渠道是水利设施发展的主要任务。
2、秦巴低山易旱引蓄灌溉水保区(Ⅱ)
该分区系秦岭南坡、巴山北坡海拔800m~450m以上地区。区域内共有493个村,总土地面积2312.18km2,占全区面积的63.31%。
本区域范围较大,以月河为界,分南(大巴山余脉)、北(秦岭余脉)两山。区域内地形地貌、灌溉条件大体一致,只是水资源空间分布南北略有差别,故又分为两个亚区,即:北部低山易旱引蓄灌溉水保区(Ⅱ1),南部低山易旱引蓄灌溉水保区(Ⅱ2),巴山地区年降雨926mm,秦岭地区年降雨789mm,时程分配与全区一致。
该分区现有水库21座,堰塘2069口,灌溉面积10亩以上的饮水渠道667条,小抽水站38处装机671.2kw,及各类小型水利工程2987处。设施灌溉面积6.33万亩,占全区的29.6%,有效灌溉面积5.30万亩,占全区总有效灌溉面积的35.9%,占本区耕地面积的6.9%。
该区域近期不在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只对原有工程增加配套和加固改造,提高渠系利用系数和涵养水源能力。
3、月北丘陵干旱蓄、引、提灌溉区(Ⅲ)
该分区为河谷盆地与山区的过渡带。分布于月河、汉江河谷两岸,海拔在300m至450m之间。共148个村,总土地面积299.86k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8.2%。本区域地处河流山谷口,丘谷相间,地面高程起伏不大,多年平均降雨842.4mm,降雨时程分配与全区一致。
该分区现有水库31座,堰塘1287口,灌溉面积10亩以上的引水渠道55条,小抽水站26处装机1120.0kw,及各类小水工程1504处。设施灌溉面积8.44万亩,占全区的38.1%,有效灌溉面积3.78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17.4%。
该区域以修建骨干蓄水工程为主,辅以“小工程、大群体”予以弥补。目前己基本竣工的黄石滩水库和年度实施的集雨窖工程,正在体现了这种规划的战略意图。
4、月河川道旱、洪交替多种设施联合灌溉区(Ⅳ)
本分区是安康盆地之中心,为海拔300m以下的月河川道平坝区域,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农田集中,水利较为发达。共有116个村,总土地面积121.53km2,占全区土地面积发3.3%、多年平均降水量865mm,降水时程分配与全区一致。
该分区现有水库8座,堰塘233口,灌溉面积10亩以上的引水渠道25条,小抽水站19处装机777.14kw,及各类小水工程687处。设施灌溉面积6.48万亩,占全区的29.2%,占本区耕地面积的47.3%。
该区域规划引、蓄、提联合灌溉。充分挖潜配套恒惠渠、月惠渠及付家河引水灌溉的头、二挡渠道,采取一定的节水措施,提高渠道的利用率。
【束语】汉滨区总体水资源非常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建成一批水利工程措施。但如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解决降水与农作物灌溉需水的矛盾,仍是汉滨区水利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按照分区,提出了汉滨区小型水利建设发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