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语言中符号应用和新实施制度是语言文化研究的主要方面。以下是有关语言文化方面的介绍。
摘要:随着思路的拓展,任意性与理据性、像似性的辩证关系成为谈论的另一热点。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从词汇、拟声词、翻译等角度专门研究任意性都是04年以来的事,且发文并不多。
关键词:国内语言,语言符号,语言学论文
一、国内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概况
(一)数量说明
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原则的重要性,索绪尔认为,它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它的后果是不胜枚举的。诚然,这些后果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同样清楚的;人们通过许多周折才发现它们,同时也发现了这个原则是头等重要的国内语言符号任意性综述。”为了理解其重要性,根据中国知网,我们作了国内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学术文章的数目统计,如下图:
推进期刊:《语言研究》以中国境内各语言为研究对象,兼采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之长,旨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以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2003年开始每年保持在20篇以上,甚至连续几年在30篇以上,这组数据足以显示国内对这一命题关注度的提高,也体现了任意性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二)研究视角
1987年中国知网收录了专门研究任意性的第一篇文章,我们统计了从1987年到2012年间此网站发布的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三百多篇文章后发现,国内关于任意性的研究是很有条理的,大体可以分为几个系列。基于此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知网上中国学者发布的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文章,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这些文章的题目以及摘要(没有摘要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研究概况,反观他们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并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启迪。调查过程当中我们统计形成了这样一份数据:语言符号任意性,155篇;任意性与理据性,48篇;任意性与像似性,76篇;词汇,3篇;拟声词角度,5篇;任意性与相似性,3篇;翻译,6篇;运用,6篇;哲学,10篇;社会性,2篇;其它,7篇;总计321篇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文章。
通过以上统计我们可以了解到几十年间国内学者关于“符号任意性”这个命题的关注点。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从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上解读“任意性”始终是学者热衷的方向。他们不仅直接探讨任意性原则,而且对任意性与非任意性的关系,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的关系进行深思。
二、研究述评
(一)研究成果综述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国内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命题的研究不仅有量的翻番还有质的突破。我们拓展了研究视角,加强了研究深度,从更深的层次来挖掘事物本质,揭示真理。我们从各个研究视角总结下几十年的研究:
1.语言符号任意性、理据性、像似性、相似性研究。任意性与理据性、像似性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在对这些理由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学术界形成了三种观点:支持、反对和并存观。
持支持观点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论证“任意性原则”的正确性。其中,郭鸿(2004年)从符号学的角度提出“即使某些(语言)符号具有理据性,但就整个符号系 统来讲,仍然是任意的”,将任意性原则从具体语言层面上升到更为宏观的层次,比较有说服力。索振羽(1995年)从语言构成要素的角度指出,“在语言共时系统中,尽管相对可论证的语言符号占多数,但因为他们的构成要素是不可论证的,所以不能损害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从词根和根词的任意性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张妮妮(1993年)从研究策略上指出了任意性原则研究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反对者从理据性、像似性、相似性甚至可论证性角度纷纷提出“语言符号是非任意性的”。其中,李葆嘉对任意性的批判最为尖锐,“三个失误”“三步回归”最好的体现了他的观点:事实上不能论证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可以论证的语言,在理论上是存在的。王寅从像似性角度向任意性原则提出挑战,“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主要关系是像似性,而不是任意性,像似性具有自然的、本源的、主要的性质。”
在国内,多数学者还是认为任意性与理据性、像似性、可论证性是并存的。孙力平认为,任意性和理据性共存于语言符号之中:任意性是绝对的、永恒的,它终始存在于一切语言。理据性是相对的、暂时的,它存在于某一语言体系中,它可能磨灭以至消失。任意性和理据性不是互相隔绝的,绝对的任意性就存在于相对的理据性之中,通过理据性来实现。胡铁生、伍思静(2010年)指出,事实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可以得出结论:二者在语言词汇形成的过程中是互相补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的互动关系。
2.从词汇、拟声词、文字等语言内部研究语言符号任意性。牛远(2012年)在梳理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们提出的关于任意性的零散的观点的基础上,用任意性原则对汉语词汇进行分析,得出词义发展多样化的理由。从拟声词来研究任意性也是学者关注的角度,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李林林(2012年)认为任意性和像似性对立统一并共同对语言符号产生作用。薛宁地(2012、2009年)从拟声词来反思任意性原则,认为“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只具有相对的正确性,并非绝对的真理。拟声词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任意的。”
3.从语言外部运用与翻译研究任意性。国内任意性研究在语言学习、语言教学、修辞及翻译方面取得成果,黄斌、毛梅娜(2011年)认为,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辨证关系的认识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它可以使英语的教和学更有作用,从而有助于有作用的学习。 毛世帅、 何鸣(2008年)指出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的同时揭示语言符号任意性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迪。
上一篇:范当世散文创作有何新方向
下一篇:信息化人口管理应用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