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适(世)价值: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普世价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译,其实译为“普适价值”更为准确。本文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角度透视“普世价值”。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将人权、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进行宣传和广泛推行,使其演变成了影响世界的重要价值观。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普世价值的内涵及特征,并认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对“普世价值”的本质透析,在此基础之上,着重针对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超越进行了进一步地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探讨分析
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学界形成了非常热烈的景象,实际上,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有过相关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根本没有“普世价值”存在。可见,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客观看待普世价值的争论和正确的认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目前,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研究方向已经在实践层面展开了深入地探讨,面对新一轮的思潮,如何透析普世价值的内涵,正确把握其本质,俨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普世价值的概述
在学术领域,“普世价值”指的是绝大多数人心中共同存在的价值观。从特征方面来看,“普世价值”不仅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同时也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而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普世价值”由“普世”和“价值”这两个词组组合而成,对“普世”进行考察其实就是考察“世”所代表的范围。部分学者认为,“世”代表的是所有人,因而将“普世价值”宣扬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够被所有人认可的价值,可见,这样的“普世价值”是根本不存在的[1]。同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普世价值”是人类社会共同体当中的大多数人所任何的价值,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存在这种趋势,当时至今为止并没有真正出现。关于“普世价值”中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由客观的某种属性和主体的需要两者组合而成,是主体需要与客观属性之间的效用关系,因而具有主体性和客观性[2]。因此,价值共识是普世价值的基础,而普世价值则是价值共识的递进,两者都必然要求尊重特殊价值。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推进的今天,在解决全球范围内的重大问题方面不断增加各个国家的价值共识,无疑有助于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如果对于其它的各种价值观以及大家所认同的特殊价值没有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那么必然不会存在价值共识,也就无从体现普世价值[3]。
二、马克思主义对“普世价值”的本质透析
吹嘘“普世价值”的人们往往习惯于将不同人群“人权、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当中的共同点抽象出来作为“普世价值”。资本主义国家在如此宣扬,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如此宣扬,因而得出“人权、民主、平等、自由”,乃至“博爱”等价值观是全人类普遍追求的普世价值。这样的思维方式忽视了人的个性,而仅仅只考虑到人的共性,因而属于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4]。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看,共性必须寓于个性之中,是不无法独立存在的,需要通过特殊性和个性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并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人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也是不至上的。从普世价值的每次实现和个别实现而言,是有限的和不至上;而从普世价值的历史终极目的和本质而言,是无限的和至上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需要经过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5]。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抽象概括共性事物的时候往往会受到认识手段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因此,事物共性的内涵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由此可见,将随着人类认知能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共性事物作为具有永恒性质的“普世价值”显然是无法成立的。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的角度来看,“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实际上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这些意识形态的产物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联系,而且是由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所决定。而价值观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因而同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由社会经济基础来决定,而且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一向强调价值观的阶级性,从来没有将“人权、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宣扬为“普世价值”。可见,世界上并不存在抽象的民主和自由,而只有具体的民主和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没有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权利,而只有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权利,当资产阶级追求利益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工人阶级就只能够被迫忍受他们的剥削;而当资产阶级的统治受到威胁时,“人权、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就会代替“炮兵、骑兵、步兵”。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够说服人,就能够掌握群众。”这里所说的彻底就是看清事物的本质[6]。因此,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点充分运用起来,并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观点,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普世价值”的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超越
对于真正的人权、民主、自由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持有反对观点,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全人类的解放,而“人权、自由、民主”等价值观正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理念,也是全人类解放课题中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对“普世价值”持有反对观点,实际上是反对资产阶级打着“人权、民主、自由”的旗号强行推行文化、政治以及经济领域的全盘西化;反对资产阶级对“人权、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曲解;反对敌对势力以“人权、民主、自由”为由干涉和破坏社会主义的建设[7]。在现阶段,彻底消除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的根源无疑是走出西方“普世价值”困境的关键所在。从“普世价值”的本质来说,彻底消除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的根源就是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努力克服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避免活动着的个人成为资本增值的手段,将人与物的颠倒关系纠正过来,从而将人对物的依赖性彻底消除。马克思主义认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特定的关系下才会变成奴隶;纺织机是纺织棉花的机器设备,只有在特定的关系下才会成为变成资本。”这里所提到了的“特定的关系”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8]。由此可见,只有将这种特定关系彻底消除,人们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摆脱异化状态,从而真正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共产主义属于一种现实的历史运动,要求通过现实的物质条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变革的解决,而不是一种抽象道德原则的呐喊和呼吁。实际上,共产主义就是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实运动[9]。具体而言,无产阶级人员要想取得社会生产力,则必须将自己现存的占有方式彻底废除,从而废除保障和保护私有财产的一切。马克思主义认为:“与过去的所有运动不同的是:共产主义是推翻所有旧的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基础,而且是第一次将所有自发形成的前提视为前人的创造,将这些自发形成的前提彻底消除,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支配,他们构成一个真实的共同体,每个人在这个真实共同体当中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最后,在他们占有了全部的生产力之后,私有制便宣告终结了。”在阶级差别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没有彻底消灭之前,“普世价值”是不可能得以真正实现的。所有声称能够在现阶段实现普世价值的相关学说均是不正确的。因此,《共产党宣言》才会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彻底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决裂,所以,它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与彻底与传统的观念实行决裂。”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根本不可能做到最彻底的决裂,可见,他们所宣扬的普世价值是错误的,更是虚伪的[10]。只有将阶级对立彻底消除,并且在实际生活当中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彻底忘却,使全人类得到解放,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普世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否定“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的合理性,同时,从马克思主义角度上来看,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对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这一观点表示认可。然而,也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所普遍宣扬的“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表示否定,因为代表资本主义性质的价值根本无法代替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因此,针对西方资本主义以普遍意义上的人类对“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的追求为由,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价值观宣扬为普世价值的批判,必须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加以审视。
参考文献:
〔1〕尹新新.论“普世价值”的兴起原因与内在悖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5(05):1023-1025.
〔2〕张宁然,倪东明.全球化、文化霸权主义与普世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17):188-189.
〔3〕许丹,张洪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诞生地和秘密[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71(06):1003-1005.
〔4〕寇东亮.从“阶级的道德”到“真正人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对道德演进的一种诠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6(01):563-565.
〔5〕肖光荣,肖建平.论领导干部无为问责制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为中心[J].湖湘论坛,2013,33(05):186-188.
〔6〕王虎学.论青年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83(02):2033-2035.
〔7〕钟卫华.不应用西方“普世价值”否定“中国模式”――兼与秦晓先生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55(06):139-140.
相关期刊简介:《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创刊,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主办,是全国惟一一份以研究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应用为宗旨的大型学术理论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