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每个学校都注重培养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学校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适应社会要求的标准,本文是一篇职称论文发表写作范文,主要论述了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谈人的全面发展。
【摘 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被马克思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而且揭示其现实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和本质要求,是中国梦的重要价值维度。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现实意义
共产主义社会最令人神往的不应是“按需分配”的财富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应是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十八大以来,我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多次体现这一价值目标,可以说,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等,最终目标都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只有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逐步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迈进,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严格地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给人的全面发展下过完整的定义,但他们在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时,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这一理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
(一)人的创造性劳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这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是随着历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使劳动成为人的需要,而不再是谋生的手段,是真正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劳动。人的活动将日益表现出全面性,社会成员自由支配的时间实现最大化,这就给人在艺术、科学等发面得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就必须与外部世界建立起丰富的对象性关系。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就会形成越来越丰富的交往关系即社会关系,成为越来越具有全面性的人。
(三)人的道德观念的全面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改造着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并由此形成各自的道德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产物,而人的道德观念又反作用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从而影响人的发展。所以,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四)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中的人需要是一个多层宝塔式的需要体系。最低层次是对生活资料的需要;其次是对发展资料的需要;再次是对于交往资料的需要;更上层,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美化生活、美化环境“的需要;最上层是充分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需要。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的需要虽有物质需要或生存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包括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等),是物质需和精神需要的统一。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追求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历史形态是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共产主义才能实现。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是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实践,因为她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社会主义的正反实践经验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然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力中的决定力量是人,不断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题中之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是要把人们从各种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需要的社会条件。
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四有新人”的标准,到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阐明了我国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保证和其他社会条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理论也将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执政以来的系列举措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在全社会努力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老虎拍苍蝇”的反腐行动等最终目标都是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事实表明,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追求目标,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人口多、底子薄且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广大人民脱离贫困,社会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小康,否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异于天方夜谭。十八大以后我们开启了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新布局,不断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丰富的物质基础,我国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进,人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雄厚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不断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弘扬时代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其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孔子家语・六本》中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社会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所倡导的社会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逐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生态保证
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几百年前创造了创造了过去上千年所不曾有的生产力,但是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破坏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恩格斯早就提醒过我们不要过早陶醉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发展道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 金文玲,毛建儒.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2(04).
[3] 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01).
[4] 马德普.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1997(06).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社会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鄂州大学学报》创刊于1988年,自创刊以来一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物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凸现了刊物的个性特征。本刊的办刊理念是:坚持鲜明正确的政治方向,但不办成政治理论刊物,而是强调求真的科学性探讨;坚持科研服务于经济建设,但不一味急功近利,而着意于“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兼容并包,尤其注重精神文化领域的开拓;重视校内学术人才的扶持,着力展示校内教师创造的科研教学成果,但不画地为牢,近亲繁殖,而力求拓宽交流渠道,多吸纳一点校外前沿性科研成果,形成杂交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