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网络科技的发展,新闻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范围也很广。有时候针对某一个事件会在网络上形成一种舆论。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引导,是一篇社会学论文范文。有需要发表论文的作者可以联系本站在线编辑快速投稿。
论文摘要 以“厦大教授吴某诱奸女学生”事件为例,从网络舆论主体的认知因素、情绪情感因素及其动机三个方面分析探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根据影响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动因研究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方式,以期净化网络环境,使网民在和谐与健康的环境下发表相对客观的意见。
论文关键词 网络舆论,动机,心理机制,舆论引导
我国社会舆论表达的平台多种多样,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自己的主页、微博、QQ及微信等网络媒介来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因而网络舆论开始备受人们的关注,已然成为最活跃、最自由、最激烈的舆论新形式。网络舆论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网络舆论形成的机制和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十分必要。蒋乐进研究认为,网络舆论是公众意见与网络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所有的网络舆论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网络舆论不仅是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的一致的意见,而且是遍及全球的无声意见的交互过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与使用网络。网民在网络上可通过各种方式就某件事件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各网民在评论中互动,从而推动网络舆论得以形成。积极的舆论有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轻易表达的情绪化言论便会在网络平台上毫无顾忌地表达,并且可能在信息相互交流中得到强化,而一旦某种非理性的情绪化言论占主导地位,必将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2014年7月10日“厦大教授吴某诱奸女学生”事件在网络上传开后,一时间网络舆论铺天盖地,网民对吴某的行为进行强烈的谴责,把该事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该事件还未平息之时,2014年10月11日,一网友爆料“川美副教授在馆子里亲吻年轻女人遭偷拍”,更造成网民的心理失衡,因而在网上引发了人们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质疑。当然正确的宣泄无可厚非,但是也有些过于情绪化的言论同样在散播开来。通过对这两个事件的思考,人们不禁要问:人们为什么会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败坏行为如此关注?这种强大的舆论是如何形成的?本文试图以厦大吴某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并研究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一、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认知因素
所谓网络舆论主体,就是网络的使用者,即网民。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交换意见,参与舆论的形成。网民的认知是网络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因,知觉的选择性告诉我们,我们在面临如此繁多的新闻信息时,并不是对每一个信息都给予关注,而是根据刺激的强度、自己的兴趣等因素选择部分进行加工。也就是说,只有当某件事件具有一定的心理强度或者说心理价值,能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评论时,舆论才可能形成。如果事件和网民持有的价值观念反差太大或者高度一致,那么舆论持续的时间就会越长。正是由于厦大教授吴某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网络受众所持有普遍价值观念反差太大,而致使该事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持续升温。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随个体和环境两个因素变化而变化,用公式表达为:B=f(P·E)。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行为都是个人与环境的产物,舆论行为也不例外。当问题发生,即舆论客体出现时,不同的舆论主体会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理场中也可能持有不同的意见。两种或多种意见相互碰撞,促使舆论正式形成。在厦大吴某事件中,刚开始大部分人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都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和谩骂,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另外一种意见,即维护教授的名誉,为吴某证清白。这两种意见的对立,使对该事件的舆论愈演愈烈,顿时网上一片轰动。后来随着事件的水落石出,对吴某的谴责的声音一下征服了维护的言论。显然,两种不同观点的产生,一种是出于对某种违背道德行为的谴责,因为这样一个事件与他内化了社会准则和普遍价值观念相冲突。另外一种由于有的是和事件中的人有利益关系,有的是不明事实的真相而空发议论。即使后来人们大都对此种恶劣行径进行批评,但评论也有差异,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有的网民只是对教育界极个别人的行为感到不满和质疑,而有的网民却泛化到对所有高校教授的不满,把教授等同于叫兽,对整个教育界的道德有种强烈的失落感。我想见仁见智,是无需对这些进行道德判断的,但是在对舆论事件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有的人在强烈的心理失衡下,会发表一些过于情绪化的言论,而把舆论推向高潮,势必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余秀才以唐骏“学历门”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认为网络舆论事件产生后网民的心理失衡主要由于认知不协调所引起。网络的出现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人们释放内心张力、恢复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网民的认知失调引起的心理失衡是网络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心理动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主要指个体因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而引发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厦大吴某事件为例,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这种行为违背了人们的社会准则和普遍的道德观念,因而与受众原有的认知相冲突,打破了原有的认知平衡,使个体的心理产生一种紧张感。为了消除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感,受众要么强化自己的认知,极力维护自己的观点,要么改变自己的认知以适应舆论行为,从而释放张力,消除紧张感,恢复原有的心理平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民在网络舆论场中进行激烈的辩论,经历了从认知协调到认知失调,再到认知协调的过程。
(二)网络舆论主体的情绪与情感因素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网络舆论得以形成除认知因素外,情绪、情感因素也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网络舆情的发生过程中,由于人们的价值体系不同,所产生的情感反应也会不同。为此,认识网络舆情就要对网民的情感取向有很好的把握,情感因素是支持网民介入舆情事件,并且保持持续关注的关键,直接影响舆情事件的结果。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平衡理论认为,当传播者选取的信息的意向、观点、后果与受传者的情感一致时,就发生同化作用而使心理平衡;如果选取的信息的意向、观点和后果与受传者的情感不一致,就会发生矛盾冲突,心理就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一种欲望去促进心理系统通过情感的改造或通过对选取信息的意向、观点和后果的改造达到顺应而使心理恢复到平衡。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新闻工作者或个人首先接触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在自己的情绪、情感基础上对事实进行加工,评论,最后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促使舆论的形成。可见一个事件在发布之际,就已经不再是事实的全部,它势必已经加入了散播者和评论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和个人情感。一旦新闻事件引起了部分人的情感共鸣或者情感反差时,网民便在这种情绪状态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情绪化的言论,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后又强化了情绪化舆论的传播。在这种心理场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舆论阵营,各自抒发自己的意见,促使某一社会事件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厦大吴某事件中,由于事件和公众持有的普遍价值观念偏离太远,因而网络舆论主体在评价此事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怀着十分愤怒和不满的情绪体验,心理极度失衡。为消除紧张感,网民便借助于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意见,抒发各自的情感,最后不同的意见相互交锋,碰撞、融合,出现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意见,从而对该事件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情绪、情感因素也会通过影响网络舆论主体的认知过程,来促使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网络舆论主体的动机因素
动机决定着某一网络舆论是否得以形成,决定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对同一个事件,受众的动机不同,他们表达的观点也不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网民具有本我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而本我服从快乐原则,不懂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某些网民在取乐欲和对黄色信息的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众网民动用人肉搜索等方式,寻找事件主角吴某及受害学生的个人信息、家人情况及社会关系等。利用这样的方法,网民自身的窥私欲等本能冲动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其次科温顿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学生自幼就体验到成功使人感到满足,使人自尊心提高,使人产生自我价值感。在厦大吴某事件中,网民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己的道德高尚,就通过言论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那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别人的优越感。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无法把那些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自觉的揭露出来,因而在表面上,大都在道德上平等的,所以在道德上自我价值的实现没有得到满足。而一旦网络上爆料某某人的道德败坏问题时,这激起了受众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就在网络上指责该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道德感,使失衡的心理状态得以恢复。另外有些网络受众存在着寻求认同的动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寻求与社会上其它人认知一致、情感共鸣的愿望,正是出于对这种愿望的满足,在网络舆论中,跟着大众意见走,力图使自己的观点得到群体的认同,从而使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获得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动机存在,例如,对于那些维护的言论,大概是出于维护自己的社会利益或者并不知真相而力图保护吴某的声誉;对于那些揭露的或者给予谴责的网络舆论,有些可能是出于维护社会的准则和倡导社会的公平正义,但也有人却可能有着极其强烈的控制欲和反社会心理,借着舆论煽风点火,制造社会混乱,使人们对高校教师产生质疑,全盘否定所有教师的师德师风。
二、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方略探讨
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所谓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技术日益先进,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这样的网络时代,已经到了“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地步。正确的舆论有利于社会发展,而错误舆论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某种反社会的网络舆论在占据绝对优势时,就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和价值观念、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而使社会失去平衡,引起动荡。根据以上对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可以科学合理地提出网络舆论引导的几点建议。
(一)强调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帮助网民建立科学的认知图式
网络舆论发生主要取决于舆论主体对舆论客体事件的认知,由于对事件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不同,而出现赞同、鄙视、反对、嘲讽、同情等不同态度,从而激发不同的社会情绪,甚至导致主体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倾向。网络舆论主体的不合理认知或者缺乏对信息同化的相关知识经验,将导致他们对舆论事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种混乱的认知将导致舆论不能得到有效合理地传播,使对舆论事件的看法莫衷一是,或者易受舆论领袖的控制,而趋向某一群体。所以我们在强调舆论事件评价的百家争鸣的同时,也要强调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在强调信息的合理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帮助网民建立新的认知图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能够有效地利用有用的信息,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多方面的知识,也能使人们的认知过程更加理智,使输出的信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加大网络舆论的监督力度,引导网民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本我受到压抑,一些情绪难以正常宣泄,而恰好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使得一些人更愿意在网上进行情绪发泄。网络的虚拟性也决定了网络管理的复杂性,因而过于情绪化的言论可能难以限制,这对传统社会的道德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如今更为屡见不鲜的是,当一个还算不得是事实的消息在网上一经出现时,部分过于情绪化的网民便在网络上辱骂,并到处散播。这样一些随意化的言论在网络上到处传播,以致于把事实的真相掩盖在舆论之中,这不仅使真相难以揭露,更是模糊了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因此政府应加大网络舆论的监督力度,尽可能的报道事实的全部真相,切不可使用过于强烈的情绪化的言辞,以免将舆论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同时应宣传网民在评论和散播信息时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否则最后将驱使大部分网民顺从某个群体意见,导致群体极化现象。
(三)端正网民舆论动机,实施健康理性的网络行为
在舆论事件的形成过程中,有的网络参与群体虽然往往与事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参与的动机和目的却很明确,有的是因为朴素的正义感,有的是为了纯粹的猎奇。不同的动机将激化和维持个体朝向不同的目标,引起不同的舆论行为。因而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使网民有一个清晰的意识,端正舆论动机。在网络舆论中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感、自我价值感等,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绝不能让虚拟的世界取代现实的世界,永远止步于虚拟世界的自我满足。同时也不能让自己的本能冲动肆意妄为,为了自己的窥私欲和取乐欲,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对不知真相的事情乱加评论和传播。
总之,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有利于维护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结合“厦大教授吴某诱奸女学生”网络舆论事件,我们可以从舆论主体的认知、情绪情感及动机等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发布切合时宜的新闻信息,发表尽量客观的评论,以使舆论在正常的范围内传播,使人们对这个社会有着更加透彻的了解,让网民看到只是因为个别教授的道德素质较低而使部分学生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要呼吁网民健康上网,端正舆论动机,保持清醒意识,合理调控情绪,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社会动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使自己处于和谐的网络场和心理场中,客观评论事件,让有用的信息相互流传,切不可跟风而为,对所有高校教师的道德进行质疑,对整个教育制度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群体极化,促使谈“师”色变而使网络环境失衡。
社会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克山师专学报》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