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文学评论论文浅析《秦腔》

发布时间:2015-07-06 18:06:45更新时间:2015-07-06 18:08:48 1

  《秦腔》是贾平凹的一本长篇小说,王干曾这样评价这本书:《秦腔》的出现,可能是贾平凹人生第三境界。他创作的第一境界是技巧境界,如《商州初录》,以《废都》为代表进入智慧境界,《秦腔》里看到了一个知天命的平凹,我觉得他的小说已经进入了空谷无人的境界了。下面小编也给大家推荐了一篇关于秦腔的文学评论论文
  《秦腔》在未出版之前,有人说这是贾平凹的“封笔”之作;《秦腔》在出版之后,有人称这是继《废都》之后的一部“《废乡》”。无论怎样评判,大家对于《秦腔》的热度始终不减,在众说纷纭中,我拜读了贾老的大作。

  通过阅读书的后记,不难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他是怀着一颗无比虔诚、无比缅怀但又略带些恐惧的心写下这部作品的。《秦腔》旨在为故乡立碑树撰,作者虽在后记的结尾中感叹着“行将过去的棣花街,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但书中有不少人物原型都可以在后记中得到追溯。因此,记忆并没有失去,作者将他对故乡的记忆留在这本书里,无论是好,亦或是坏,都以文字的形式永远流传并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时那村的那些事儿。

  书中以秦腔作为载体,通过引生的视角把一个社会转变期间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给描述的淋漓尽致。转变的过程中有以夏天义为首的“旧脑袋”和以夏君亭为代表的“新思想”的执政理念冲突,有以夏天智、白雪为代表对秦腔的“维护派”和以夏风、陈星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文化观念冲突,有农村土地荒废急需耕种和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实冲突等。整部小说虽未以某个人或某件事为主线进行叙述,但故事却由引生穿插,渐渐铺展开来并越加宏伟,以点带面的描写出整个农村的生活场景,形虽散,神不散。贾平凹以阉割手法展开乡土叙事,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是他的拿手好戏,其中不乏一些独特的地方言语和怪诞的故事,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符合农村题材的作品需要。下文就以自身感受,从三个方面浅析《秦腔》独特的文学色彩。

  一、颇具地方特色的语言、风俗

  (1)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最能体现地域独特性的标志之一。故事展示了关中人民原生态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使用了和关中人生活息息相关,散发着泥土气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方言土语。这是贾平凹对于自身创作的主观追求,也是出于小说文本的客观需要所采用的艺术方式。

  如夏风和白雪回清风街办婚礼时,请来了白雪所在的县剧团进行表演,期间有一段关于两人争执场景的描写:“不就是一辈子演个《拾玉镯》,到哪儿都能披个【红被面】么。”…“我才不去后台,我嫌【聒】,我找宏声【谝(口片)】谝(口片)呀。”(11页)红被面是物质匮乏的年代的特有产物和风俗,尤其是在相对匮乏的关中农村,红被面既实用又有美好的象征寓意,人们经常在重要的场合送红被面以示祝贺,如新婚嫁娶、小孩出世等。【聒】有比吵闹更加闹的意味,结合当时的情景:台上在敲锣打鼓、唱戏,后台在化妆、准备道具,这样的场面用“吵”不足以表现出来,而“聒”即有吵的意味更有乱的意味,符合当时的场景,符合说话人的心情,更符合农民那种语言精练,一语中的的说话风格;“谝”又做(口片),是关中方言的一种,有聊天的意思,但又不是单纯的聊天,“谝”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是一种不拘小节,无拘无束,自由发挥,随性表达的闲聊。

  再如王老师终于登台表演了,却是便装、清唱,台下的人就喊起来了:“【日】弄人哩么!”之后有人把鞋砸到了引生头上,引生说:“砸你娘的【ⅹ】哩!”【日】是川陕方言,出自《横评新语》“...日弄人者,报因果也”,日弄人即为哄弄人、欺骗人的意思,含贬义。与贾老的《废都》中出现的大量的【ⅹ】不同,这本书里出现【ⅹ】是一种骂人的俗语,而不是两性场景的描写。【日】和【ⅹ】是阶级代表性的一种体现,农民不会文绉绉的讲话,尤其是在表达愤怒情绪的时候,这两个字受充分显示出关中农民骨子里的随性,豪放的性格,套用书中君亭的话叫做“民风强悍”。

  (2)风俗

  俗语有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要想深入的了解一个地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性,风俗是个最好的途径。书中一段关于寿衣的描写(303页)表现出了关中农村对生和死的理解。“夏天义把所有寿衣挂起来,一共也是七件,三身单的三身棉的,再加一件长袍。…还有一双鞋,一双袜子,一顶瓜皮帽。”老一辈人讲究活来世,因此今世无论活的有多么艰难,他们都没有抱怨,认为这是修来世的一种必经之路。他们对来世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来世是与今生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但通往来世的路阴冷而可怕,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平安到达极乐世界,因此要穿七件寿衣。关于七件的说法,书中也明确写道阴间兴单数,穿七件寿衣鬼门关上狗不咬,这样可以免受肌肤之痛。由于祖祖辈辈都在土地上劳作,而且思想受传统影响很深,老辈人觉得只有袍子才最符合他们的身份,也最符合他们的心理。书中这关关于死后风俗的描写充分显示出关中农民的老实本分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二、通过风、云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渲染氛围,引出下文

  为下文预设伏笔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由故事结果倒叙引出或由某个人物的话语引出,而此书中使用最多的方式是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渲染氛围,进而引出故事情节。

  一段关于白雪早产前的自然环境描写(359页)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屋外突如其来地就起了风,先是呼的一声,把揭窗扇了起来,床上的枕巾,扎头发的手卷,桌上的纸盒那把蒲扇,全在了空中,那张纸经贴在了穿衣镜上,久久地不肯落下…风把他们吹得原地转了一圈,又斜着往前小跑,差点撞在一座厕所的墙上…而一朵云压得低低的在他们头上移,移到夏天智家的院子上空不动了”。这段描写首先预示了情况紧急,白雪真要早产,作者先在这里通过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让读者感觉到事情很重要、很急迫。接着往下读,我们会发现紧急的情况之外又透着些蹊跷,云只笼罩着夏天智家,雨也只落在夏天智家,这些问题都诱导着读者思考是不是要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果不其然,怪胎诞生。虽然这段描写中没有直接说明白雪生出了怪胎,但随着故事推进,白雪产下畸形儿的故事就与这段环境描写显得相得益彰了,作者通过这种方式给读者的心理做了前情铺垫,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故事的进程。

  一、农村里的“怪事儿”

  书中不乏怪诞故事的描写,而稀奇古怪的事情本就是农村生活的一部分。农村由于生活相对闭塞,获得外界消息的渠道狭窄,加之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娱乐方式单一,为怪诞故事的产生制造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怪诞故事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使农村生活画面的塑造立体感更强,其中有些故事是为了娱乐,有些则具有暗示效果。

  如在书中开篇后不久一段关于鹞子大战鸟夫妻场景的描写(22页)细细读来,品味到这并不是作者偶然为之。“白果树上住着一家鸟。大前年一直鹞子飞来打架,鹞子和鸟夫妻打得非常激烈,白的灰的羽毛落了一地。人们想帮鸟夫妻,但掷石子掷不到那么高。战争持续了三天三夜,鸟丈夫被啄瞎了眼睛,跌下来摔死了,紧接着鸟妻子也跌下来,先还能睁眼,不到一个时辰也死了。奇怪的是鹞子并没有占巢,从此飞得没踪没影,直到连刮了七天黄风,鸟巢被刮了下来,才发现鸟巢里还有两只雏鸟,差不多都要干瘪了。”白果树上的鸟巢更像是清风街,鸟巢是相对独立而安稳的存在,而没有经历改革开放风波前的清风街境遇和鸟巢基本相同。夏天义是那只鸟丈夫,夏天智是那只鸟妻子,两人一个守护着旧的农村传统,一个守护着古老的秦腔文化,都是清风街举足轻重的主宰者和守护者。鹞子是外来事物的象征,是改变一切的源头,鹞子在书中的形象是夏风,是君亭,是改革开放看不见的手。在书中,鹞子摧毁了鸟巢;在现实里和老者眼中,夏风和君亭摧毁了清风街。鹞子和鸟的命运也与书中所代表的人物命运相同,夏天义死于非命,夏天智死于病痛,两个人均已死亡告终;夏风在夏天智过世后再没有回过清风街,抛弃了白雪和那个怪胎女婴,君亭在风风火火,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办农贸市场后,由于盲目自信导致无力扭转市场日趋冷清的局势,迫使更多的农民背井离乡,两人都给古老的清风街造成了伤害。但,谁是那两只干瘪的雏鸟呢?我想是怪胎女婴和残破不全的清风街。

  再如书的末尾,关于引生一个梦境(500页)的描写:“我说:‘四叔四叔,你这往哪儿去?’夏天智说:‘我走呀!’还指了一下,路上就有了夏天礼和中星他爹。夏天礼和中星他爹是死了的,怎么又活着?这条路往下走是进了清风街的,往上走却就去了伏牛梁。夏天智说他走呀,他是往哪里去?我忽地就醒了。醒来太阳已经在屹岬岭上落成了个半圆,红得像血水泡了的,接着就咕咚一下掉下去没了。”伏牛梁是死者安息的地方,而与夏天智同行的都是逝者,当时夏天智虽已奄奄一息,但终究是个活人。作者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但自然而然引出了夏天智的死亡,更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当今的社会,依然流传着“托梦”说,在我看来,这一段描写不但符合农村的风俗,更加符合中国的民俗,是一段极具中国色彩的农村风俗描写。后面环境的描写,为夏天智的死亡更浓重的着墨。在引生的心里,在清风街的定位中,夏天智就像这轮太阳,是温暖和秩序的代表。日暮西山,也再次暗示了夏天智将死的命运。他的死亡对清风街而言,无疑像日落一般黑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5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