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快速发表论文范文:黎族民居浅析

发布时间:2015-06-17 15:03:02更新时间:2015-06-17 15:27:24 1

  中国地广物博,各个地区都有其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国也有很多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历史不同,现如今的文化也不相同。民族文化的不同也体现在很多方面,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建筑特色等。本文就黎族的民居特色进行了一些分析,有需要快速发表论文的作者可以联系本站在线编辑提供帮助。
  摘 要:中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他们不但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还有着独特的聚落民居。本文以黎族为例,初步探讨黎族村落选址、民居类型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少数民族,黎族,村落,民居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海南岛上,其分布区域包括五指山以及鹦哥岭、黎母岭、霸王岭、雅加大岭等海南岛著名的山区地带。

  一、聚落特色

  黎族村落的选址位置要视地形、地势而定。山区的村落一般建造在山脚下,有利于防台风袭击;平原的村落,都建在小山坡上,防止洪水侵袭。黎族的村落大多隐藏在高大的阔叶林和灌木林之中。进村的路口处设置寨门,在村门口附近,挖有防御沟。村落内的平面布局比较随意,建筑物多是依着地形作平行等高线布置,住宅间距疏密不均,宅旁常有小院。除了主房外,村落中还有隆闺、谷仓、土地庙、竹楼、晒谷场、牛栏、猪舍等建筑。

  二、建筑艺术特色

  1.民居建筑

  (1)船型茅草屋

  船形式住宅是黎族人民的传统住房,它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干栏”建筑的派生类型。在汉族“金字塔”形屋尚未传入黎族地区之前,船形屋曾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不同部落的船型屋又因环境的差别而存在差异。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高架船形屋

  这是黎族最古老的一种住屋形式。生活于白沙县地势偏僻、受汉族影响少的地区的本地黎住这种房屋。地面由柱子架空,离地一般在1.6-1.8米,而有的建在有一定坡度的坡地上,和地形紧密结合,底层形成楔形窄间,圈养牲畜。然而,开敞的下部卫生条件差会影响筑物内部。

  2)低架船型屋

  低架船型屋与高架船型屋都具有明显的干栏式建筑特征,他们在形体形象上差异很小。架空的居住面下部开敞,楼板的缝隙有利于空气的流通,适合于当地高温多湿的气候。这两种类型的船型屋平面布局也几乎相同,并且没有太多变化,一般由晒台、厅堂、卧房、杂用房等几个部分组成。晒台在最前面,也有布置在厅堂一侧的,杂用房在最后。

  3)落地船形屋

  这种形式的住屋与高、低船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屋盖一直贴至地面,外部形象无架空层。但内部有的居住面仍架离地面30厘米左右,还存在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后来,这种地居式船形屋,也出现了船篷顶盖与金字顶盖并存现象,其顶盖两侧都一直弯到贴地。

  4)半船形屋

  半船型屋的船篷状屋顶不再落地,纵向有矮小的檐墙。其檐口离地一般在80厘米左右。

  5)卯榫结构的茅草屋

  卯榫结构茅草屋,在黎语中叫“簸隆嘎”,类似于落地式船型屋。其平面为矩形,长约14米,宽约6米,房屋高约3米左右,采用上好木料的心材,采用卯榫结构制作茅草屋的框架。这种房屋比较耐用,局部损坏,局部修补,一般可以居住十年。由于进行民房改造,这种框架结构落地船型屋已经绝迹。

  (2)金字型茅草屋

  金字型茅草屋实际上并不是黎族原有的建筑形式,而是向汉族人学习、发展而来的,其优点是省工省料、通风采光好、易排水等,其特点是整个屋子呈长方形,屋顶用金字顶代替圆拱形的船形顶,屋檐较高,正门在屋前方,有单间、双间、三间、四间和庭院式等多种。

  从平面布局来看,金字屋由前廊、生活室(也叫过厅或客厅)、卧室和厨房组成,入门后就是门厅,过厅两侧为卧室和厨房。房间以过厅最大,一般约为15平方米左右,卧室约10平方米左右,厨房约8平方米左右,过厅是生活起居的中心。

  2.公共建筑

  (1)隆闺

  由于黎族长久以来是小家庭制,子女成婚后自立门户,所以并没有汉族那种几世同堂的大宅屋,都是居住在小茅屋之中。女孩子长到十四五岁,父母亲盖一间“簸隆闺”给女孩子居住,姐妹一起睡。男孩子长到十四五岁,几个小伙伴相约,上山准备木料,自己盖“簸隆闺”。男隆闺盖在父母亲房屋的南面,一间大约20平方米。隆闺在黎语中还被叫做“布隆闺”、“笼闺”,意思是“不设炉的房子”,汉族人称其为“寮房”。隆闺式样和住屋相似,但是十分窄小,室内一般不间隔,只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隆闺使用木料比较细,茅草盖得比较薄,一旦漏雨就要整个把屋子拆掉重建,旧的材料可以使用的就继续使用,一般可以居住三年。由于进行了民房改造,这种闺房已经绝迹。

  (2)晒谷场和晒谷架

  数户人家用细的树枝或竹片筑成围墙,共同圈围一块场地用作晒谷。围墙是用来阻拦家畜闯入,并设有一门作为出入口。在晒谷场旁,有架设的晒谷架,晒谷架是用直径约20~30公分的木材打桩作为主撑架的竖架,横架较为细的树枝,用藤、竹缚扎成网格状。有的村落的晒谷架高达2.5米。

  3.宗教建筑

  黎族大部分村落中都建有土地公庙,他们供奉奇形石头供人朝拜。黎语称之为“鬼屋”,起着镇村神的作用。不同地区的土地公庙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只是用几块没有加工过的石头堆砌而成,里面中央放一块下宽上窄看似很顺滑的偶像形的石块,作为供奉的神;也有的地方用三块石头垒成一个人字形作为土地公;有的类似于金字塔住屋,用烧砖筑墙壁,人只能蹲在门口,屋内无间隔,里面正面靠墙放一木偶,木偶前面是香炉。

  参考文献

  [1]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邱海东.黎族传统建筑文化探析[J].大众文艺.2011(02)

  [3]王学萍主编.中国黎族[M].民族出版社,2004

  [4]王瑜.黎族传统聚落的文化特征及继承与发展[J].华中建筑.2001(05)

  [5]吴若斌,张洁.海南黎族的生存观与“船”形屋[J].中外建筑.2001(05)
  民族文化类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人类学学报》创刊于1982年。本刊是我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和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和综合性学术论文,在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理论方面,在中国旧石器文化的综合研究方面多有建树。本刊发表的文献被广泛引用,在国内外人类学界有较大的影响,奠定和支撑着我国人类学研究和我所古人类学部分在世界论坛中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5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