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学好外语和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选了翻译这门专业。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翻译研究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本文是一篇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投稿的论文范文,文章论述了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摘 要:近年来,跨文化翻译这个理论也成为翻译界的新热点课题。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而翻译界长期存在的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选择也在新的全球一体化的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更多的争论,本文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翻译的策略放在跨文化翻译的框架下结合文学作品的事例进行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投稿,跨文,翻译,归化,异化
由于不同的文化其形成的环境不尽相同,因此有着各自鲜明的历史、地理、宗教等特点。跨文化翻译应尽量做到让目的语的读者能够通过阅读翻译作品来真正地领略原语言文化的精髓。由此可见,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成为译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而翻译学界正是在对待怎样处理翻译中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相对于早些年翻译界普遍关注的的直译与意译还只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那么目前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是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
一、 异化与归化的概述
1、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概念
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概念,是 1995 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的。而这两个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1 8 1 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概括言之,异化法强调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二、归化与异化之争
这两种翻译的策略在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因为它们各自都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但同时看上去又互相矛盾。韦努蒂(Vernuti)是支持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强调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读者的文化感受上方面突出原文的“异国风情”。韦努蒂公开宣称,“其目的就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Venuti 1991)。
奈达(Nida)则是归化派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并详细分析源语各项信息的意图。奈达在各种不同场合,多次重复过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对奈达而言,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该完全自然,并竭尽全力地把源语言的行为模式和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纳入译文读者可理解并更容易接受的文化领域。他的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Nida1964a:159)。
正如同文化翻译的概念中所提到的,跨文化翻译的最主要目的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本文认为,跨文化翻译因此应当选择能够使得文化传播和交流效果最大化的策略。在此,本文笔者提倡异化为主导的翻译方式,辅助结合归化,才能努力创造出既符合目的语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三、归化与异化的对比
以文学翻译为例,在众多的文学翻译的作品中,没有哪一种译本可以做到完全的异化或完全的归化。作者的意图、源语文本的种类、译者的目的和读者的需求等综合因素,都影响着不同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的采用。
《红楼梦》中成语翻译的对比
例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回)
杨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霍译: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杨译在翻译中用了英文中的谚语,并把“God”改成了“Heaven ”保留了中文原有的色彩。译者尊重了中国文化中对“老天”的敬畏这一独特性,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文本所包含的异域文化信息,达到了“文化使者”的目的。笔者认为,霍克斯的译文是以抹杀源语民族的文化特色为代价的。从其译文的表面上看对英美读者来说更为自然和文化对等,使其容易立即接受到信息。但对广大并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是一种不公平,因为他作为译者剥夺了读者感受源语言的文化魅力的权利,这样会使读者误以为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和宗教习俗,误认为中国古人也同样信奉上帝。在文化转换翻译的程度上,杨译的异化翻译策略要明显优于霍克斯的归化翻译策略。
例二: 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且缓一缓。”(第四十八回)
杨译:Ban—chai laughed, “you’re like the famous general: one conquest breeds appetite for another.’I advise you to take things more gently.”
霍译:“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chuckled
Ban —chai.
“得陇望蜀”一词是得源于《后汉书.岑彭传》的一个典故。陇,指现在的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意思是取得陇后还想攻打西蜀。原文的语境是丫鬟香菱被允许入大观园和宝钗做伴后,又要求宝钗教她作诗,宝钗说她求学心切,说她得陇望蜀,并无责备之意。在此两位翻译家都避免了直译当中的困难,采用了灵活的意译方法,传达的意思和原文很贴近。但杨译在异化翻译中国的成语典故时,增添了典故的原主人公“the famous general”,更加贴近读者又保留中国文化的内涵,可谓费尽心思,苦心孤诣。而霍克斯的译文完全体现不出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色。
然而,任何一部作品要完全地保持文化的异化,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在不同文化融汇的中,总会碰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相距甚远,有着直接冲突、无法调和的情况。此时,我们这时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妨灵活得采取归化翻译的策略。例如:
He is too old a dog to learn new tricks.
(1)他是一条老狗,学不到新东西了。
(2)他年纪大了,学不到新东西了。
译文(1)在文化上采取的是异化翻译,而译文(2)进行了归化处理。两种译文的优劣在此一目了然。“狗”在西方文化中是中性偏褒义的词,英语中有a top dog(优胜者),lucky dog(幸运的家伙),gay dog(快乐的人)等词语。而在汉语中带“狗”字的词语经常是贬义色彩十分浓重的。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因此,译文(1)明显被离了源语言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这里盲目地采用的异化翻译的策略,反而导致了原文情感意义表达的完全背离,在此采用归化的策略则更准且适当。
四、结束语
自上世纪末以来,文化作为途径的翻译理论被大量引入我国的翻译学界,从翻译的历史来看,归化翻译策略具有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在两种文化并不相通的时期,翻译为了尽快传达原作的主要内容,会直接归化翻译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不同背景的文化的需求和译者的意识都在发生转变,翻译界开始提倡异化,强调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手段应注重保护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性和独特魅力。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中,特别是对外汉英翻译中,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法,对宣扬民族的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翻译中保持民族特性,宣传中国文化,是每个译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Bassnet, Lefever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1990
[2]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02.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 [J].中国翻译,2OO2,
[4] 孙致礼.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 山东外语教学, 1997
[5]郭建中,1998,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
翻译专业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语言与翻译》,杂志创刊于1985年1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言文字政策,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办刊方针。它主要刊登马克思主义语言 学理论,党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以及实施情况;以不同学术观点撰写的有关突厥语族诸语言的古代和现代语言文字研究、名词术语规范、正字法研究、方言调查; 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语与双语教学研究;语言与民俗研究;书评等内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