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地方志工作部门要编纂好一部高质量、人民群众喜爱的年鉴,并非易事;它要经过全体编辑人员认真征集资料、做好栏目设置编排,在选题、设计、装帧、印刷等多道工序,其中资料征集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小论文发表期刊,年鉴,资料,征集
年鉴是一种信息载体,是按年度连续编印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作为地方志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等无所不有,俗有百科全书之称。作为地方志工作部门要编纂好一部高质量、人民群众喜爱的年鉴,并非易事;它要经过全体编辑人员认真征集资料、做好栏目设置编排,在选题、设计、装帧、印刷等多道工序上下功夫,如果有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年鉴的质量。在这些繁杂的工序中资料征集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目前,一些基层单位征集年鉴资料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集资料渠道单一。主要是依靠政府将文件下发到各个入编单位。各入编单位接到文件后,按要求将自己的年鉴资料统一报送到县志办。这是目前,一些地方志部门征集的主要方式。这种征集方式其优点是快捷便利省时省力,各基层单位能够迅速将本部门资料以最快速度报送县志办,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方式征集资料不够全面。以《饶河年鉴》(2013卷)为例,2014年县志办将征集资料通知呈报给县政府,县政府办与县委办联合下发文件,文件仅仅下发到县直各大局、党委、总支,使一些县级二级部门、企业,在征集中遗漏。二是报送资料内容不全。基层资料提供人员在提供年鉴资料时,由于经验不足,工作任务重(大多数兼职人员),往往不用心搜集本单位的年鉴资料,抱着把资料报送到县志办就万事大吉的心理应付了事,致使上报的年鉴资料非常单一。以《饶河年鉴》(2013卷)为例,由60%的部门接到县委县政府通知后,将自己本单位工作总结上报完事。上报这样年鉴资料势必会遗漏大量有分量的信息。三是志办资料征集人员把关不严,应付了事。特别是刚刚走向县志工作的年青同志,由于对年鉴征集资料工作不甚了解,把握不全,又要在限时内完成资料征集任务,工作上感到压力大,有难度。为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对基层单位供稿人员撰写的年鉴资料放宽尺度,为使基层单位尽快将本部门的年鉴资料上报县志办,他们往往将上一年的年鉴资料发给基层单位作为参考。一些单位为尽快完成工作任务,按照上年的年鉴篇目照葫芦画瓢,有的干脆在上一年的内容上只是改改数字就上报给编辑部。这样的年鉴资料实用性可想而知。
年鉴的性质决定了年鉴必须征集到丰富的信息资料。也就是说“资料”即是信息,“信息”即价值,只有征集到丰富的资料信息,过编辑人员的精雕玉凿提炼出有价值的资料信息,才能为社会所用。
要想征集到丰富的年鉴资料,我认为:一是在选人用人上下功夫。有的部门认为二轮修志工作已经完成,修志工作相对轻松一些,为平行关系,将一些不懂专业的同志安排到领导岗位(主编)或志办工作。这势必影响修志编鉴工作。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县志办选人用人上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一是专业要“精”。二是能力要“强”。俗话说“主编水平有多高,编鉴、修志质量就有多高。”如果主编不懂什么是年鉴,不懂得如何去征集资料,如何去编辑年鉴,在年鉴资料使用或征集上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领导(大多担任主编)和在志办工作的同志必须具备“德、才、学、实”。二是培养采编人员勤于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年鉴采编人员必须有发现资料的敏锐性,有积累资料的自觉性,要做到“三多”即多看本地电视、从新闻中猎取信息;多听广播,从消息中记录资料;多读区域内报纸,从报道中直接再录出年鉴中有用的条目。做到“三勤”即嘴勤,采编人员没到一个单位,一个地方都应该多问问题,调查了解有关的大事、奇事;腿勤,听到目个信息要及时深入事发地点了解并证实。手勤,平时要善于记录信息资料,即听即记,这样,通过采编人员辛勤的劳动,才能收集到年鉴总结不到的一些有价值之的信息资料,增加年鉴的信息含量。三是建立一支热心年鉴事业的梯队信息队伍。年鉴资料的征集仅凭县志办的几个同志是不够的,以饶河县为例,全县125县直部门、5个国营农场、11个森工林场,东西横距75.35公里,南北纵距113.6公里,区域面积6765平方公里。饶河县地方志办公室仅有3名编制,4名人员,要想收集到这样大范围的年鉴资料是不容易的。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以各部门为单位的信息员队伍,其次在一些民营企业、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确立一名信息员,形成一支庞大信息体系。按系统或区域确定联系范围,分工负责,通过电话定期联系等方式将基层信息汇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征集资料单一问题,保障年鉴资料全面征集。其次,志办采编人员要严格把好资料征集第一关,防止以次充好,保证年鉴资料征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