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传媒论文国家期刊从“香魂”说起

发布时间:2015-03-05 14:20:52更新时间:2015-03-05 14:21:54 1

  传媒论文国家期刊推荐当代文坛》杂志创办于1982年,是全国创办较早的一个专业文艺理论、评论刊物。主编何开四,是我国知名钱学家、评论家,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学评论家协会主席,他为办好《当代文坛》花费了大量心血。
  〔摘要〕从老臣寻袜的尽忠尽情到奖励书生李暮、买酒女上官秋亲自参加二人成婚的喜悦,从掩盖李暮、上官秋罪行的虚伪到放火、杀人、灭口的扭曲,再到最后的保全皇尊,这重重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在朱先生的表演中都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这种前后性格分明、度的拿捏得当的表演,无长期训练积累是难以达成的。

  〔关键词〕构架,观念,悲喜剧

  久闻朱元昊大名,但却鲜于谋面。出于对朱元昊先生的好奇与期待中,我走入剧场,观婺剧《遥祭香魂》,果不其然,这出悲喜剧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让我对他多了几分崇敬,他对角色的近乎完美演绎是此剧成功的关键。此剧在编剧巧妙组织情节、构架悬念基础上,导演采用多种表现手段,将这段荒诞离奇的故事展现得尽情尽兴。

  然而,最感兴趣的,却要从题目中的“香魂”说起。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恰是这首诗的作者,《遥祭香魂》中,导演在“方公公”与“白发宫女”的对话中将其引出,谓其马嵬坡自缢而死。于是,便产生了第一层直觉疑问,题目中的“香魂”是否就是这里提出的杨贵妃?而后,这一疑问自我悬置,编剧与导演引出了中心问题,寻袜。随着情节进展,上官秋和书生因袜得福,观至此不由得让人情感浸沉在“喜”中,疑问自然无答而结,此“香魂”非曰杨贵妃也,这是戏中的第一层否定。

  “二次白绫是必然?”想到戏中讲到的杨贵妃马嵬坡自缢而死这一缺席又在场的白绫,必然想到了戏中的上官秋被赐的白绫。上官秋作为剧中少有出现的几个重要女性角色之一,从因袜得福到被赐白绫将自缢,也在茫茫中猜测二者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而这一问题,随着“方公公”杀掉包括“丁贵”在内的所有活口之后,戏仍然继续而得以解破。于是,“香魂”亦非上官秋也,这是戏中带给观众的第二层否定。

  “尽忠是愚忠?保全亦保全?”随着戏中的两层否定,确信“香魂”是指“方公公”,不择一切手段尽忠皇上,保全皇尊。然而,这里存在的问题又值得去思考,不择手段放火、杀人、灭口,只为保全皇家的尊严是否就是真正的尽忠?保全皇尊是否就真正保全了一切?奈寻常百姓性命如何?百姓是否存有尊严?在戏中这一阶段,肯定了“香魂”,却又再次否定“香魂”。上升至大的含义,“香魂”亦非“方公公”,或许这出戏里荒诞外壳“封建文化的毒瘤”更合适。抑或这就是婺剧《遥祭香魂》所要传达的内容,深刻揭示出封建文化的毒瘤,呼吁真善美,呼吁正直,然而,真善美却被封建文化毒瘤所压抑;而又一转折,这一切又都存在于一个具有荒诞性质的野史所编写的故事中。于是我们感叹,编剧姜朝皋此剧本的创作还是存在深刻意义的。

  这就让我想到了“观念”一词。有人说:导演艺术应该是观念的艺术。这句话我们能够理解到观念的重要性,而编剧又何尝不是。纵观戏剧史上被大家广泛称赞的作品,无不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创作者对于本时代观念的突破或在人物思想性格特点等诸多方面有所创新,才会引人关注,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不可否认,《遥祭香魂》中“香魂”意味的三重颠覆就是编剧观念的创新点之一,既悬念层层,借以重要的线索供其窜连剧情,带给观众看下去的兴趣,同时又起到了彰显作品主题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同时,这又远远不够,笔者认为,任何一部作品,从构思到在舞台上呈现,它都应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也虽然艺术的目标不是以真实为终极目的,但毕竟作品的呈现是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也无可避免的要联想到现实。因此,我们所创作的作品更多的应像习总书记所讲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作品更具有现实的影响性。另一方面,向优秀的中外传统文化借鉴,如儿时所听三个和尚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已久,但仍旧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影响力,不仅现代作品中仍然效仿并取得奖项,就是国内的历史中也仍然实践过并继续实践着,像剧作家王兴东所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变化,我们同样可以看作是三个和尚故事的演化实践本。也像戏剧史中莎士比亚、易仆生、契诃夫、毛姆等戏剧家的作品,流传至今,仍被大家所赞赏和效仿。其实,优秀的作品不仅是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抓住了人类所共通的情感和观念,并将其提升与典型化,如此才能记忆深刻,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经久不衰,被供奉为经典诵读。那么,在这两方面,我想婺剧《遥祭香魂》具有更大可提升的空间。

  再看“香魂”的实体承载者“方总管”的饰演者朱元昊先生。身为国家一级演员、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的朱先生曾这样被著名戏剧理论家、评论家刘厚生称赞:“在舞台上有气度,有相当准确的人物心理过程的体现,表现得淋漓尽致”。观婺剧《遥祭香魂》后,实属名归,这一系列的名誉均不为过。剧中从老臣寻袜的尽忠尽情到奖励书生李暮、买酒女上官秋,并亲自参加二人成婚的喜悦;从掩盖李暮、上官秋罪行的虚伪到放火、杀人、灭口的扭曲,再到最后的保全皇尊,这重重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在朱先生的表演中都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这种前后性格分明与性格变化度的拿捏得当的表演,无长期训练积累是难以达成的,因此在此看来,我们更加地欣赏朱先生在剧中的表演。另一方面,从过去一直扮演的皇帝、丞相、书生等须生角色到“方辰”这一太监角色的跨度来看,无疑,朱元昊先生的表演是精彩的,无论是他的舞台人物形象,还是他的细腻表现手段,他都带给了我们眼前一亮的体验。就朱元昊先生个人的舞台呈现来说,可看作是“香魂”的最有价值的一亮点。

  走出剧场,朋友们对此戏津津乐道,甚而感叹良多。我想这大致也是朱元昊先生的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4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