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作为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旅游开发是民俗资源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三个方面来对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提出针对性建议,试图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文章发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原则,开发途径,对策,负面影响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如何将这一资本转化为产业,将文化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生产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话题。笔者认为,民俗产业化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将其开发为旅游项目。本文试图从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三个方面对民俗旅游开发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能够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选择可开发的民俗文化资源
近年来人们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已成为丰富旅游活动,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重要措施。
民俗旅游不仅可供游客参观游览,进行民俗文化考察,其更加重要的开发内容是设计推出多样的参与性活动项目。游客可以参观游览当地的民居,民俗村,民族山寨,街巷胡同,考察当地民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自然条件,体验风土人情等。可参与的活动如下榻民居。学习方言,访问家庭,举行或参加异族风格的婚社,参加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观看艺术表演,品尝地方风味佳肴,穿着民族服饰留影,学习民族工艺,购买土特产品等。开发这些参与性活动,主要依靠发掘当地的历史和社会风情的民族文化内涵,要力求真实自然,强化乡土气息,避免矫揉造作和为表演而表演的做法,淡化商业经营气氛。要把真实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参与性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活动。
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属于高层次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是最具潜力和魅力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风民俗都能作为实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因为民俗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民俗旅游带给游客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能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其中的魅力。由于民俗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一定的历史基础,严格说来它是无法再造和模仿的,模仿和编造出来的民俗风情活动就是显得不地道,不真实,这样的民俗旅游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因此,真正作为旅游资源的民俗只是民俗中的一部分,选择优质的民俗资源作为旅游发展目标进行开发,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民俗文化,更能以此来带动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对于旅游业,业界往往将其称之为“无烟”产业,然而在开发旅游产业过程中所产生的负作用,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从某种程度上看,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研究发现,民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民俗文化的同化
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民俗发展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许多已经面临断线的危险。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掌握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不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我们的忽视之下消失殆尽。
(二)民俗文化的庸俗化
民俗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神秘性。对旅游者而言,参与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动机即想通过观赏、了解、参与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以满足其求异、探新、猎奇心理,达到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目的。不过在发展旅游业,开发民俗风情旅游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淳朴民情风俗的裹读和歪曲,从而使民俗文化的庸俗化。其表现有:过分宣传渲染,造成庸俗化。
(三)民族文化的商品化
如今,在旅游市场上,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并将其推向舞台是目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虽然此种手段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其致命的弱点是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例如在许多的民族风情中,有将少数民族婚俗开发成旅游产品来推销,但在实际的旅游经营中,一些少数民族十分商业化,使该民族婚俗中本该体现的一些美好内容荡然无存,民族婚俗完全沦为赚钱的手段。
(四)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丧失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虽然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价值观,如热情好客,忠诚朴实、吃苦耐劳,重义不重利等,民风十分淳朴。但是,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一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甚至遗失,给人一种过程中,当地村民的价值观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初人们不相信当地能发展旅游,在游客来了以后也只是拿他们当亲人相待,食宿均不收报酬。后来,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人们想尽办法广开门路,或开设家庭旅馆和饭馆,或出租马车、马匹,但与此同时,当地的淳朴之风减弱,出现了不择手段追逐金钱的现象,敲诈勒索时有发生。可喜的是,此种现象现已得到有关部门的治理。
(五)对策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民俗旅游对伪民俗的“污染”,有关各方需要作的工作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有关各方必须从观念上对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有一清醒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位了,人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保护民俗文化,民俗旅游也才能建康地发展下去。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开发民俗旅游的主管部门,首先要在观念上树立起“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刻认识到发展民俗旅游事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一小撮人谋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而是为了广大的当地居民谋取长期的、长远的利益。这样在主导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就会自觉地从维护当地人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有意识地对一些容易对民俗文化造成损害的项目说不。
其二,民俗旅游开发者要认识到民俗旅游资源并不是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有限的。与其它资源一样,如果只顾开发而不注意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最终也是会枯竭的。这样民俗旅游也将成无源之水,最终随着民俗文化的消亡而走向消亡。因此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实际上也就是在保护民俗旅游业。这样开发者在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就会主动从保护民俗文化出发进行有序的合理的资源开发。
其三,民俗旅游地的居民要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要认识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固然有许多地方不如发达地区,但也有许多优点和长处是经济发达地区所缺少的,其中纯朴、神秘、独特、优美的民俗文化就是他们最值得引以为荣的东西,民俗文化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传统的延续,是整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基础,是祖宗留给当地居民的财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民俗文化守护者和创造者应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地抵制那些有损于民俗文化本身的民俗旅游活动,并避免在面对外来文化的。
三、总结
深入了解各地民俗的旅游价值和旅游潜力,创新民俗特色,依据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以及有效途径,对于民俗文化资源的区域特色能够合理准确的把握,从而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促进人们的文化消费,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民俗,而且能够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全面地感知中国本土民俗的精髓之处,在深感文化特色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以文化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以期带动整个区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扬光大具有独特性的民俗文化,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实现双赢,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民俗研究,2003(1).
[2]陈南江,吴月照.略述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
[3]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探析[J].思想战线,1997(5).
[4]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诌议[J].燕山大学报,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