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期刊推荐《文史春秋》是一本文 史类刊物。旨在为巩固与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历史研究服务。报道历史见证人的亲身经历,既有详实的史料性,又有可靠性。《文史春秋》杂志是自治区政协主 管,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主办(2001年9月前由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一份月刊,是自治区政协宣传政协的一个窗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巩固和扩大爱国统 一战线,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一块园地。
摘 要:《天行者》展现了二十一世纪前后我国北方一个偏远山村小学的日常生活世界,但从中折射出的大爱无疆的广博令人震撼;三位元老级界岭小学老师对美好师德的坚守令每个与之接触的人无不感动,并心甘情愿为之“中毒”;随着相继而来的外来者的“入侵”,现代知识分子意气风发的氛围愈加弥漫开来。
关键词:《天行者》,“中毒”,现代知识分子
刘醒龙的《天行者》讲述了二十一世纪前后的中国北方一个偏远山村小学师生的教与学的场景和日常生活画面,在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中烘托出师生情的浓厚,乡情的浓郁,人间真情的传递,以至好多人都中了这种情和爱的毒;相继而来的几位年轻老师,为界岭小学吹来了一股充满现代知识分子味道的劲风;一心要转为国办教师的老师们也在这个鲜为人知的小小村落中为着名正言顺的人生信条痛苦而充满希望地挣扎着。
一、界岭小学三元老:散下爱的毒药
在《天行者》中作者刘醒龙展现了我国二十一世纪前后北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世界,这里的人们物质生活贫乏,但是不曾丢掉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样良好的文明风气首先要归功于界岭小学的三位老师――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他们作为当地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他们在不自觉的地践行着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教的传统师德,于是在这样一个弥漫着美好师德、关系和谐之气的小学内,很多人都心甘情愿地为之 “中毒”。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虽然都是懵懂的年龄,但他们在这里得到爱的熏陶,将这种爱的毒深深埋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由于生活贫困,当地孩子的入学率经常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尽管老师们也在努力争取孩子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结果却收效甚微。于是他们能做的就是让那些已经入学的孩子能够安心读书,在生活上无私地帮助他们以免除后顾之忧。如大多数孩子买不起新的课本时,孙老师就带领学生们挖草药,在把草药换成课本之前,需要将草药晾干然后要往返与几十里的山路将这些药卖出去,最后才能用换来的钱买书本。在这个过程中村民王晓兰也积极参与,并不辞辛苦默默地为众多孩子们付出着。学生叶碧秋同样深受老师美好品德的影响。有一次,骆雨突发疾病,界岭三位老师连夜将他送往山下就医,从而造成次日群生无师的局面,碧秋见此情状,主动承担老师的责任,小小年纪仍然做得游刃有余,像模像样。
在这些幼小的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毒性的发作,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想必也会“深受其害”,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叶碧秋的父亲了。 当学校教室因天灾遭受严重损害时,叶碧秋的父亲就会带领全村的青壮年积极修正校舍,而且很少将报酬放在心上。由于余校长让离家较远的孩子们免费寄宿在自己家中,这样就使本来不是很宽裕的生活更加差强人意,孩子与家长在感激之余无不感到歉意,于是当界岭村迎来返工潮时,界岭小学就会刮起一阵不小的“礼尚往来”之风,当然这与腐败的风气风马牛不相及,村民们只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谢意和亏欠。
界岭的三元老不仅使界岭的孩子与大人染上了他们的毒,而且这些外来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化到这种爱里,心甘情愿“中毒”。小说中交代,张英才老师由于未能如愿考上大学,所以才靠着舅舅的关系来到界岭小学做老师,虽然张英才很不情愿。从他入职的第一天起,就盼望着转正指标能够下达,在经历百转千回后终于有机会提前转正时,他犹豫了。在界岭小学生活的短短几个月里,他清楚地认识到三位元老撑起这座贫困小学的万般不易,于是他将转正的指标主动让给教学时间最长的余校长,尽管最后这个名额又转到了他手里,然而他主动将这份宝贵的机会拱手相让的举动就足以证明他“中毒”很深了。后来的外来者骆雨为了换得母校给予的研究生学历,作为许诺条件他做了支教生,一开始他也是带着鲜明的功利色彩来深山做支教老师的,于是我们看到他初来学校时系列的作秀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在以后与老师们相濡以沫的生活里,在与可爱的孩子们朝夕相对的日子里,骆雨开始慢慢“中毒”了, 在他大病一场之后,深深体会到镇守这里的老师的良苦用心,与原来功利心极强的骆雨判若两人。
界岭小学的三位元老推己及人,依然捍卫着内心那份操守与美德,他们身体力行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创造着一幅幅彰显人间真情的美好和谐画卷。
二、现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转变与不自觉地履行
如果上述众多人甘愿中界岭小学的毒,彰显了界岭三元老身教胜于言教的育人美德,那么作为一个现代人,虽身处偏远小山村,仍然据理力争为身边农村教育教育事业积极奔走则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素质。如萨义德所言“知识分子代表的不是塑像般的偶像,而是一项个人的行业,一种能量,一股顽强的力量,以语言和社会中明确、献身的声音针对诸多议题加以讨论,所有这些到头来都与启蒙和解放或自由有关。”界岭小学三元老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第一线,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也是积极参与公共教育事业的一种热情,但显然他们是相当保守的。由于该村委会掌管着这里的老师们一般工资的发放权,所以学校与村委会的关系总是处在妥协之中,例如,村委会选举时,他们都会被“请来”义务唱票,计票,在工资的威胁下,他们甚至还要投票给自己并不想支持的人。这样的行为难免产生助纣为虐之嫌。而这些外来人与之相比则显得比较激进,这突出体现在蓝飞与村长余实发生正面交锋的一幕。在村长夸大蓝飞因擅自转正产生的负面效应后,蓝飞毫不示弱反唇相讥“界岭的畜生都可以骂我,你没有这个资格!”在得到村长两个耳光的回应之后,他反而更加镇静,他走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请同学们以年满十八,获得公民权后,要不要将选票投给那些蔑视知识,蔑视人权的‘村阀’为题,写一篇五百字的议论文。” 事后他令这样的村长感到惧怕,令在场有正义感的人们刮目相看,同时也为下届的换届选举埋下了伏笔。于是在蓝飞正义之举的冲击下,在爱人王晓兰因村长而终至杀身之祸的直接刺激下,老师孙四海毅然参加了村委会的换届选举,最终获得大多数人支持,从而战胜了“村阀”余实。孙老师参加竞选这一行为本身就表明他开始了与村阀的正面较量。孙老师向村干部的转变也是他自觉地向一个更加合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这也是他更加主动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一个开始。
作为外来者的张英才和夏雪他们一开始就不自觉地履行着现代知识分子的义务与责任。张英才亲历了界岭小学艰难而快乐的学习生活后,用手中的笔和纸将这里的点滴记录下来,并投给了省报,他的初衷很简单――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令他倍感意外的是省报在短时间内给予了关注,并开始实地考察,而且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尽管这些关注没能使界岭小学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但是英才的努力毕竟使这个几十年都处在沉默中的山村小学焕发了新的生机和希望。夏雪生前在界岭小学经历点滴无疑都成为她生命中倍加珍惜的美好回忆,在这里她得到了灵魂的净化与洗礼,她的遗愿――在界岭建希望小学,虽然她家境并不富裕,然而这充分证明了一个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努力,她是一位不自觉履行现代知识分子义务的美丽天使。
界岭小学三元老播散的爱之毒药将随着一代代老师的辛勤培育和一代代学生的走出大山而蔓延开去来;在这珍贵“毒药”的驱使下更多的现代知识分子将会诞生于此或心甘情愿走进此地并驻扎下来,热切地为这里的村民与孩子们奔走疾呼。
参考文献:
[1]《天行者》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1版
[2]《现代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
上一篇:文学论文《京华烟云》的写作特点
下一篇:文学期刊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