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河南社会科学发稿论文范文,论述了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机理分析。《河南社会科学》杂志是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为指导,以繁荣和发展河南的社会科学为目的,以探讨河南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重点,反映河南社会科河南社会科学学界学术研究的成果, 交流省内外和国内外学术信息。
【摘要】 本文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的系统论内涵出发,分别从城镇化通过作用于资源要素供给结构优化、消费需求总量增大与消费结构高级化、地理空间集聚与扩散效应最大化拉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演进通过生产要素的部门和空间转移影响城镇化,以及产业结构内部与城镇化的作用机理三个方面探究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机理。
【关键词】 城镇化,产业结构,协调机理,系统论
城镇化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密切互动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城镇化量的增大和质的提升,城镇化发展也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两者按照“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的因果链条互动发展。若两者之间和谐互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将实现良性循环与协调融合发展;倘若两者不相匹配,甚至相互冲突,则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恶性循环,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的系统论内涵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系统是在自然社会系统中,通过规划人口、资源和环境以达到结构、功能、质量、速度等各方面的协调,实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良性循环,达到整体效应最大化。
一是结构匹配。结构性协调是系统有效运行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协调性。通过对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进行结构性分析,以揭示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和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系统看,结构性协调在“广义”上应包括:城镇化子系统内部结构的协调状态、产业结构子系统中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的协调,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两个子系统之间结构的协调。此处研究的结构性协调重点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两个子系统之间结构的协调,通过对两子系统间协调状况的考察来反思子系统内部各自的结构性协调。
二是功能融合。功能性协调是指通过对子系统功能的优化组合,来达到整体功效最优。这要求组成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有机配合,产生良性互动、协调融合的合力,从而取得比单独致力于城镇化或产业结构优化更高的社会经济发展绩效。数学表达式为:f(城镇化,产业结构)-{f(城镇化+f(产业结构)}≥0。
三是时间与速度性协调。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具有时期性和阶段性特点,为保证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现特定阶段的目标。从系统发展的时序性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具体发展阶段相互匹配。从系统发展的横断面看,就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式保持一致性。同时,协调发展系统要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在发展速度上保持均衡,即要求两者发展速度的比值能够维持在合理的区间,即城镇化产业结构弹性值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此外,随着影响协调的因素变化,实现的协调发展状态潜藏着不稳定性,这要求系统做出相应的动态监测和调控。
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城镇化的推动机制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和地理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带动城镇化动力机制与进程的变化,并且区域城镇化呈现出相异的空间地域模式(如图1所示)。
首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作用于要素在部门间的优化配置推动城镇化,特别是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表现为以投资乘数效应拉动劳动力逐渐转移至回报率更高的非农产业部门,而城镇作为二、三次产业聚集的地域承载空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下,劳动力实现产业部门间转移,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与之相配套的城镇功能逐渐完善,逐步趋于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同步提升的内涵式发展。
其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作用于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带动城镇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驱动城镇空间服务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化协作拉动城镇发展区域化,产业结构生态化带动城镇宜居化。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产业体系的网络系统的逐步升级,先进的产业结构体系以内在经济动力驱动城镇功能服务区建设,从而促进城镇空间结构持续调整和城镇空间功能持续完善。同时,中心城市通过产业间关联和扩散与周边城镇和区域进行互动,依托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与转移,形成产业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推动完善各级各类城镇系统和城镇群体功能,产业结构的区域整合化带动城镇区域化发展。此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信息化和科技优化产业结构,必然会有利于提高城镇资源环境效率,打造宜居型城镇,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推动城镇宜居化。
2、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拉动机制
城镇化通过影响要素供给和需求引致来支撑和拉动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并为其优化升级提供空间载体(如图1所示)。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推动产业结构变迁的供给因素的影响上。在城镇化发展初期主要体现在为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供给有限资本和大量低水平劳动力;在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城镇集聚效应逐渐增强,劳动力持续大量从农业析出,劳动者素质提高和资金、信息技术聚集,使得产业结构向重化方向发展成为可能。在城镇化发展后期,城镇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和信息、科技的集散地,人流、物流、信息流持续涌动,市场细分趋势明显,出现柔性化生产方式,个性化需求增长,促进了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快了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此外,城镇化过程为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等诸多条件。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拉动产业结构变迁的需求因素的影响上。非农业人口增加和收入的增长引致消费需求总量增加和消费需求结构高度化,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提供市场空间。一方面,伴随城镇化的推进,如交通、供排水、环卫等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增多,带动了基础产业及与之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另一方面,个人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为轻工业再造新的发展空间;个人消费需求的高度化,引致对耐用消费品、高科技产品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大量需求,促进为耐用消费品的大批量生产提供中间产品的重化工业的优化调整,并为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推动力。 城镇化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提供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地域空间。一方面,城镇作为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空间载体,城镇发展状况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产生、流动、集聚效应,以城镇的空间聚集性、内部要素的流动性带动扩大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和扩散效应,并反馈作用于产业结构的演变。另一方面,通过级差地租机制影响产业布局在地域空间上的重构和产业结构在中心城市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产业重构过程中呈现的“退二进三”格局,以及产业围绕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而在中心城市进行内部结构优化;同时,城镇化发展质的提高要求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升级,即由生产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转化为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高效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产业结构内部与城镇化的具体作用机理
(1)第一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第一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向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方向转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提高,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带来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剩余,一部分农民开始脱离农业生产转向非农活动,或迁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供给大量廉价劳动力及剩余农产品,由此,农业部门、工业部门与城镇化形成了紧密联系。此外,二元经济结构矛盾长期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是关键路径。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身份改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有助于大量的农村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其中,逐渐降低的初级农产品需求强度必然要求农业部门推行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营,引导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多元化和高级化。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以较为发达的小城镇为空间载体,因此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城乡良性互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就成为必然。
(2)第二产业是加快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城镇化推动工业高级化。第二产业主要划分为工业与建筑业,工业则是第二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学家Button K.J.认为,城市化的产生与发展均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而城市化所产生的聚集和规模效益则反过来促进工业化,进而推动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和就业人口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这种转移在空间上的聚集形成了城镇。从西方的工业化过程看,电信业技术的变革,带来经济区位空间结构的改变;交通便捷度的提高,大幅度地降低了资源要素对空间集聚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城市病”也限制了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由此引起大城市逐渐退出传统工业领域,转向高附加值、资金密集以及高科技含量的新兴行业。当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同时,原有传统工业过渡到农村市场,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追求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需要完善的城镇功能、规模化工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大量的适用劳动力以及集聚的规模效益与外部经济,这都决定了工业布局的城镇取向。从空间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工业布局的形态主要有工业点、工业区、工业枢纽、工业地区和工业地带等五种,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布局形态是镇、中小城市、中心城市、大都市区和巨大城市带。此外,城镇化使城镇综合竞争力增强,有利于吸引先进技术和外资引进,推动城镇要素空间结构趋于高级化。
(3)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城镇化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相对于第二产业促进城镇化量的扩张,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推进则主要表现在质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城镇经济的集聚效益,为工业化以及城镇化提供了更加完善的软硬件基础支持,完备的生产配套性服务及生活性服务,拉动消费需求趋于多元化,引致产生更多的就业需求,城镇的吸引力和容纳力增强,刺激了人口流动,城镇化进程加速。同时,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具有同时性,人口和生产要素聚集至相当大的规模时,才会刺激对金融业、会计法律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才能够支撑起第三产业的产生及发展。而城镇化所具有的聚集性符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城镇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要素市场、发展机遇和消费场所。
三、结语
城镇化通过作用于资源要素供给结构优化、消费需求总量增大与消费结构高级化、地理空间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最大化拉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通过资源要素在部门和空间上的转移影响城镇化,以城镇化和现代化农业同步、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相统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驱动城镇功能完善与承载力提升,形成推动产业层次升级的区域空间,实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持续向上的良性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
[1] 叶民强: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博弈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 叶振宇: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探讨[J].区域经济评论,2013(4).
[3] 接栋正、陈超:基于系统论研究视角的区域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实证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上一篇:内蒙古民族大学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