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正规论文发表范文江苏徐州琴书探究

发布时间:2014-11-21 11:08:41更新时间:2014-11-21 11:09:39 1

  徐州不仅是全国水陆重要交通枢纽,更是民间曲艺的重要诞生地。徐州琴书主要流行于徐州、鲁南、豫东、皖北地区,以徐州的方言土语为演唱语言,内容涉及到爱情、灵怪、公案等,演唱形式有单人挡、双人挡、三人挡和多人挡。体裁来源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深受老百姓喜爱。月期刊咨询网正规论文发表期刊推荐《艺术界》前身为《戏剧界》杂志,系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文学性杂志。其前身是《安徽戏剧》杂志,于1958年11月1日创刊,由省文化局主 办,主编余耘,后于1961年停刊。1979年2月恢复出版《安徽戏剧》,主编那沙。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文化领域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间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徐州琴书是盛行于江苏徐州地区的一种群众性的说唱艺术。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与走访,对琴书的形成与发展、演唱特征与表现形式、代表曲目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有了粗浅的认识。撰写此文,皆在抛砖引玉,愿更多的人来研究它,传承它,更愿徐州琴书艺术源远流长。

  关键词:徐州琴书,演唱特征,表现形式,传承与保护

  一、徐州琴书简介

  徐州琴书历史悠久,清康熙三十五年,北京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就做了记载,说当时的育婴堂幼婴达学龄后,重点教习其拉、打、弹唱与工尺谱。待徒弟期满学成,便到大街上卖唱,其演唱声情并茂,不比一些富豪商贾看的演出逊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州琴书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音乐结构、歌词创作、旋律走向、活动周期、表演形式、速度强弱、音乐素材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越来越具有地方风味和民族特性。

  二、徐州琴书的演唱特征与表现

  (一)琴书的演唱

  徐州琴书的演唱,实际上包括“演”和“唱”两个重要部分,因为其关系紧密,所以常称为“演唱”。

  艺人在演唱琴书时主要是以口述的形式向观众传达所要讲的故事内容,因此不需要过多的形体动作,一般只需少许的身势、示意和眉目间的传情来帮助演唱者刻画人物形象。这种浓缩、囊括、写意的表演,常被称作“画龙点睛”式的表演,其艺术感染力同样能像其他表演形式一样,调动观众的情感和想象能力。魏云彩老师常讲琴书的表演虽然只有二三十分钟,但有头有尾,能完整演唱一段故事,演员无具体扮相,一人扮演多种角色,按照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把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脸上的神情要变化得快,要将事儿说真,将人儿演活,劲头要打心里出,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才能被观众接受。

  在徐州琴书的演唱中,唱功与表演相比较,唱功的专业性更强,技巧性要求更高,演唱方法的运用也更严谨,因而更加需要和注重演员演唱基本功的训练。徐州琴书在唱功上对演员的要求很高还体现在讲究韵味。

  (二)琴书的吐字

  徐州琴书在吐字和发音方面要求演员要口齿清晰,真切,分清尖、团、清、浊,在演唱时让观众听清你在唱什么,这是每一位琴书演员必须要做到的。每一句表白和唱词一出口,都能够让观众立时明白。如果做不到音清字准,纵使旋律再优美,节奏再激越,也无法真正打动观众。在口齿训练中有“明四声”、“清四呼”和 “审五音”。明四声即为阴阳上去四个调,把演唱中的每个字归入这四个声调当中,并在演唱中结合气息的运用、旋律的高低进行处理。否则,就唱“倒”了。例如:老蓝布褂子中的“褂”字,是去声,唱成老蓝布“瓜”子,就倒字了,就影响内容的表达。清四呼即分清和掌握好发生吐字的“口型”,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能够帮助和保障演唱时语言表达得准确。“五音”是指母音辅音,指出字时字头着力点,分“喉音、舌音、齿音、牙音、唇音。”五个发生部位。

  (三)琴书的气息

  琴书的演唱很讲究气息,喜、怒、哀、乐、惊、恐、爱、憎等都可以通过气息的不同控制与运用表达。例如:喜庆愉快的情绪演唱表演,主要是通过沉下气息,放松声带的“欢音”唱法;愤怒激昂的情绪演唱,主要是运用提升气息,绷紧声带“恨声”唱法;悲痛忧伤情绪的演唱,主要运用气息暗噎,鼻腔共鸣的“悲声”演唱;沮惨凄绝的情绪演唱,主要运用频频呼吸,声带滞涩的“竭声”唱法。

  (四)琴书的基本演唱形式

  徐州琴书表现形式多样,不受场地限制,即可在庭院、村头、街头、场头演唱,也可在大剧院说唱。

  徐州琴书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单人档、双人档、三人档和多人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是单人档和双人档,八十年代后主要是双人档、三人档。中长篇曲目近百部,短篇曲目百余段。琴书唱腔丰富优美,既具有南方的清丽婉转,又有北方的粗犷激昂。经过了历代艺人、文人的创作和改编,如今的琴书具有形式简便、内容丰富的特点,用质朴俗语反映徐州的风土人情,对大众的精神生活起到娱乐和教育的作用。

  所谓单人档就是演员一人坐着边拉坠胡边单脚踩梆打节奏边演唱称单人档。单人档的演员一般情况下只能坐着,除非在说表的情况下才可站起。双人档一般是男女搭档,两人在共同演唱的同时还要拉坠胡,敲扬琴。由于舞台的扩大,双人档已经不适应舞台的演出,促使了三人档的诞生。三人档的演员在舞台上分左中右,这样就平衡了观众的视觉感。在原有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碰铃、小碟。这种演唱形式比较适应近现代人的审美观,能分能和,气氛活泼,给观众以目不暇接之感,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三、徐州琴书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外来的流行文化冲击传统的艺术形式,人们的欣赏兴趣和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琴书作为传统艺术,其自身发展有着和现代社会欣赏水平脱节的一面,同时也有社会对其保护和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徐州琴书的传承和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琴书的传承与保护。

  一要扩大琴书的影响。建议专业团体带动业余团体进行排练、演出,各级政府组织展演、比赛等,产生良好的群众基础,扩大影响。

  二要注重琴书艺术的传承。近百年来徐州琴书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少表演名家,但现在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要全方位地改革培养方式,培养优秀的徐州琴书优秀人才。在传统教授方式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专业团体和艺术学校培养人才的优势,造就专业人才。同时,还应该面向全社会招收优秀人才,解决传统曲艺后继无人的现状。政府扶持,出台政策,加大培养力度为当务之急。

  三要加强徐州琴书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人员与演员应该加强联系和交流。通过普查建立完善的徐州琴书资料库,建立研究徐州琴书的学术队伍,定期召开徐州琴书学术研讨会,将会议交流的高品质论文出版,整理徐州琴书书目。

  四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包括资金和演出场地等方面的协调支持,提供固定的演出场地和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集中打造一批结合时代和地域特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曲目。

  四、结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民俗文化,徐州琴书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由于琴书自身的局限性,导致艺术使人匮乏。加之缺乏固定演出场地和观众,使得琴书的群众基础较差,影响力小。政府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不到位,等等,使得琴书面临重重困难。好在琴书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加大琴书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使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庞兴华.《徐州琴书音乐研究》[D].兰州大学,2009,(1).10-15.

  [2]任超平.《徐州琴书音乐研究》.艺术百家,2010,(3).

  [3]蒋立霞.《浅谈徐州琴书的发展及演变过程》[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

  [4]张巧玲.《浅谈徐州琴书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艺术百家,2002,(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4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