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 2000多年,封建礼教成为统治者维系整个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安定的最主要工具。它用各种清规戒律来束缚人的个性,扼杀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封建礼教是制造人生悲剧尤其是婚姻悲剧的主要根源。
摘 要: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 2000多年,封建礼教用各种清规戒律来束缚人的个性,扼杀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成为制造人生悲剧尤其是婚姻悲剧的主要根源。《浮生六记》中的沈复和陈芸伉俪情深,只想过一种布衣蔬食、诗酒人生的平静生活,却因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最终理想破灭。“恩爱夫妻不到头”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控诉。
关键词:散文月刊投稿,封建礼教,女性悲剧,陈芸
很多的文学作品也通过塑造悲剧的女性形象来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戕害。巴金先生的《家》中的梅和觉新情投意合,却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的口角,葬送了他们美好的爱情。梅应“父母之命”嫁给了一个孱弱的少爷,不久,梅就寡居回家了。她恪守着“从一而终”的婚姻制度,在孤寂之中凄凉的死去。瑞珏和觉新的婚姻也是“父母之命”。但瑞珏温顺善良,又有可爱的儿子海儿,这是觉新在冰冷的高公馆感到的唯一的温暖。然而,“血光之灾”的谬说却夺去了瑞珏年轻的生命。封建礼教像是一头猛兽,不断吞噬着那些追求自由生活的年轻生命。
《浮生六记》描述了沈复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充满诗意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最终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陈芸“生而颖慧”、“娴女红”、“才思隽秀”。与那些因封建包办婚姻被迫结合的夫妻不同。沈复在十三岁时随母亲归宁,见到陈芸,两小无猜,心有所属,遂向母亲请求:“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于是两人订立婚约。婚后两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这种情形在《浮生六记》中随处可见。例如,在七夕之夜,两人各执一枚印章,上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相约往来书信之用。沈复到学馆读书,临行时陈芸小声嘱咐,分别后沈复则“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居三月,如十年之隔”,足见二人的伉俪情深。
陈芸待人亲和,礼数有加,严格按照封建礼教制度对女性的要求在行为做事,“岂敢”、“得罪”成了她的习惯用语。她聪慧有识,“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后自学识字作诗,才思敏秀。在沧浪亭避暑时,她与沈复经常纳凉赏月,吟诗对句,好不惬意!她不喜欢珠宝首饰,专门搜集残书破简,汇定成册,对其视如珍宝。她以李白为心中的偶像,欣赏他的潇洒落拓、有一种落花流水的意趣。沈复说陈芸具“男子的襟怀才识”。
陈芸和沈复虽然恩爱,却因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有悖于封建礼教,而被父母疏远,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对此,陈芸没有任何的埋怨,反而多加宽慰,苦中作乐。例如,沈复弟弟结婚用房,他们被迫搬到米仓巷,“院窄墙高”,荒凉僻远,见一老妪的房子虽然破旧但景致优美,“绕屋皆菜圃,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约亩许,花光树影,错杂篱边”,遂租住其中。“日落时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就月光对酌”,好一种与世无争、充满诗情的田园生活啊!
在此,陈芸许下这样的愿望:“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是一个善良、对物质生活无所要求的女性。但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就连这样的愿望,他们都难以实现。
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芸娘谨小慎微,却并没有得到父母的欢心。人言:“女子无才便是德”。恰恰因为陈芸颇有才识,才招人诟病。先是替婆婆书信,家庭偶生闲言,婆婆遂不允其代笔,继而公公误会。但陈芸恪守本分,一味的忍让,郁结于胸,逐渐疾病缠身。
与娼妓结盟是造成陈芸悲剧的直接原因。陈芸没有因为憨园的妓女身份对她有一丝的嫌怨,两人一见如故,义结金兰,相约共侍一夫。但纳妾是夫家的事,女子怎能随意干预?父母认为此举使沈家蒙羞,责令陈芸与之断绝往来,继而不念情分,将陈芸赶出家门,沈复带着儿女一并搬离。陈芸本已卧病在床,又遭公婆责骂,心中悲痛,在异地他乡含恨而终。
鲁迅认为“悲剧是将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就是通过美与丑、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冲突, 来反映人类崇高的毁灭,表现深刻主题的。
曾经的陈芸恪守妇道、低眉顺目,甘心做封建礼教制度的奴隶。但是在沈复的引导下,陈芸觉醒了。她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努力的活着,她要活出自己。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可以和男子一样品诗论文,对月酌酒;可以与船家女在舟中豪饮欢唱;更可以不顾身份与娼妓结盟。她只想过一种粗茶淡饭、布衣蔬食、诗酒人生的平静生活。但最终理想破灭,她在饱尝生活的艰辛,遭受母子分别的痛苦之后,含恨而终,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和着血和泪用笔记录下在封建礼教强压下真实的夫妻生活,让我们看到一个可爱的女性是如何被摧残、被毁灭的。他“恩爱夫妻不到头”的痛苦的呼喊和质问,正是对封建礼教最强有力的控诉!
参考文献:
[1]《浮生六记》,(清)沈复著, 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