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作为西北地区一种口口相传的民间歌谣,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有着极其悠久的传承历史和不同风格的词曲演变,展现了厚重的经济政治、艺术文化、生活习俗,可列为世界山歌之首。
内容摘要:“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谣,它属于高腔山歌,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同时也是西北地区传唱地域最广、影响面积最大的一种民歌。“花儿”源远流长,形式独特,歌词优美,内容丰富,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之景,是民族民间的一朵艺术奇葩。它是西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被当地各族人民群众所喜爱。直到现在,“花儿”仍传唱不衰。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花儿”,因歌种的不同被学术界分为“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类。两类“花儿”名同源异,而歌词内容的不同又使两类“花儿”各具特色。通过比较研究两类“花儿”歌词内容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来深入挖掘其不同艺术价值和文化内蕴,致力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花儿”。
关键词: 省级刊物发文学类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蕴,艺术价值,比较研究,歌词
序言:它被誉为“活着的《诗经》”和“西北的百科全书”,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花儿”的两大类型——“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各具特色,歌词内容的不同影响了它们各自艺术价值和文化内蕴的不同。从目前收集、整理、研究的大量关于“花儿”的典籍、资料、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来分析,“花儿”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蕴意包罗万象,内在规律值得人们探索研究。因此,本文以“花儿”这一具有研究意义的山歌为起点,通过对“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这两大不同类型和流派的歌词比较研究,来深入挖掘其不同的特点,加深人们对正在被现代化和城市化吞噬的“花儿”的了解,弘扬民族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责任感,从而达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一、“河州花儿”的概况
(一)根源与地域
“河州花儿”亦称“少年”,原始名为“阿哥的肉”,近些年也称为“河湟花儿” 、“西北花儿”。它是“花儿”两派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受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山歌,它在西北各地回族集中的地域流传极为广泛。“花儿”的产生地——古河州,处于黄河的上游地带,因黄河而得名。 河州辖境为:“今甘肃省黄河,大营川以西,乌鞘岭以南,西倾山以北和青海省民和县地。”
(二)歌词与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河州花儿”以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为主线,广泛地展现着各个时代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愿望,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性、史料性和研究性。在“河州花儿”里情歌内容的数目最多,因此第一类为情歌。
第二类为开头歌:
例1.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
不唱了由不得个家,
刀刀儿拿来头割下,
下死了还这个唱法.
(雪犁、柯杨编选《西北花儿精选》P75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这首“花儿本是心上的话”流传多年,是“河州花儿”的标志。
第三类为对唱歌:如“送丈夫” “送阿哥”等。对唱歌一唱一和,内容丰富,有极强的韵律感。
第四类为生活歌: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各族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极具感染力,有着多方面的认知价值。
第五类为叙事歌:叙事歌多为内容连贯的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杨家将》,也有根据真实事件编唱的当地故事,如由《马五哥与尕豆妹》改编的《尕妹过兰州》是叙事歌中的成功作品,情节跌宕起伏,内容十分紧凑,人物形象爱憎分明,十分鲜活。这种长篇“花儿”更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三)形式与特点
1.形式
“河州花儿”的词式结构在中国乃至世界山歌中都非同凡响,独树一帜。它分为短歌和长歌两个部分。短歌是指一首“花儿”中有三至八句的歌词内容,长歌是指一首“花儿”中多于八句的歌词内容,包括长篇的系列化的组歌。
(1)“河州花儿”中大约有97%的短歌,以四句式为主,六句式为辅,是这一流派的典型形式。短歌的构造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多为前两句或前三句,主要描写大自然的景物。用一系列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起兴,还有少数以动物、植物、历史史话来作为引子。
例2.
三星上来一溜儿,
七星子口,
双双摆八卦哩.
(雪犁、柯杨编选《西北花儿精选》 P108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下半部分为后两句或后三句,主要描写人物。
例3.
我你哈刻给者心里了,
昼夜无明的想了.
(雪犁、柯杨编选《西北花儿精选》P122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上半部分的起兴句多以明喻或暗喻的形式来作铺垫,下半部分的叙述句多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描写男女之间的恋爱、思念、眷恋等情感。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虚实结合,具有传统的描写手法。
例4.
一对鸽子飞崖湾, ,
身穿了一身的宝蓝,
舍得金山舍银山,
舍我的尕妹是万难.
(雪犁、柯杨编选《西北花儿精选》P125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短歌结构严谨,奇数句和偶数句分别对应,上下两部分意思密切相关。四句式多齐头齐尾,最典型也最常用,而六句式又称之为“折腰式”。“折腰式”也称为“两担水”,即在四句式的上下句之间添加一个三字或四字的半截句(腰句),有上折腰、下折腰、双折腰之分。
例5.
一对驮骡子走宁夏,
驮一回麻,
回来者捎了袋枣儿;
樱桃小口糯米牙,
一句话,
赛过了百灵鸟儿.
(《中国花儿通论》武宇林著 P107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年)
“河州花儿”的短歌中除了最基本的四句式和六句式外,还有三句式、五句式、八句式等,因数量很少,不再作单独介绍。
(2)“河州花儿”的长歌数量较少,主要有“抗日少年” “正是杏花二月天” “送丈夫” “十二月” “十更曲”这几首长歌在西北地区流传。它在民间又称为“对唱歌”,因为长歌大多数由男女对唱,每人一段,相互交替,彼此轮换。
2.特点
“河州花儿”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传递着巨大的信息量,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1)“河州花儿”的短歌部分,上半部分主虚,下半部分主实,具有虚实结合,因事寄兴的特点。这种构造在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时常可见。
(2)“河州花儿”的唱歌部分虽然内容冗长,形式有变化,但其语言特征任然保持了短歌中的八言句多、三音节词多的特点。
(3)“河州花儿”的歌词中存在着许多规律性,但又有许多自由性,并非所有的“花儿”歌词都千篇一律。
(4)“河州花儿”的句末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许多歌词中用同一个字结尾,而有些歌词中奇数句和偶数句则各使用一个字来结尾。句末结尾用字有“了” “哩” “着” “来” “儿”等,其中出现最频繁的是“哩”和“了”字,这使“河州花儿”的句末有了定型化。
(5)“河州花儿”的歌词中经常出现音译汉语或者伊斯兰教的宗教用语。例如歌词里把女性叫做“尕妹” “尕妹妹”,把男性叫做“阿哥” “小阿哥”等。还有“难辛” “撇背” “尕手儿” “尕棉花” “立立的” “些些乎”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
(6)“河州花儿”具有丰富多彩的曲令,大约有上百种。其曲调高亢婉转,优美舒缓,众多的曲令以相关民族、地区、人物、花卉等特征来命名。如“河州大令” “白牡丹令” “尕马儿令” “金点花令”等。
二、“洮岷花儿”的概况
(一) 根源与地域
“洮岷花儿”历史悠久,腔调古朴。“洮”指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岷”指岷州(今甘肃岷县)。这类“花儿”产生并流传于康乐、临潭、临洮、卓尼、渭源、岷县、漳县、宕昌等八个县,流传地域较小。“洮岷花儿”演唱习俗十分别致,是中国山歌的又一重要载体。它是“莲花山花儿”和“岷县花儿”的总称。还有的地方将其称为“山歌” “野曲” ,是西北“花儿”的两大流派之一。同时根据音调、歌词及演唱风格又把它分为“南路花儿”和“北路花儿”。
(二)歌词与内容
“洮岷花儿”的歌词内容与“河州花儿”的歌词内容比较接近,有散花、整花、本子花的区别。散花是抒情诗,整花是一整套的叙事诗,本子花是以古典名著、通俗小说为主的演唱。“洮岷花儿”与“河州花儿”一样,以情歌为中心,多描写男女间的真挚爱情。因此第一类为情歌:
例6.
隔山看见姐穿蓝,
怀抱琵琶闹三弦;
好姐不要郎开口,
哥抱琵琶姐来弹.
(雪犁、柯杨编选《西北花儿精选》P41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爱情歌词多样比兴,使“花儿”经久不衰,其内容自然贴切,生动感人。
第二类为开头歌:“洮岷花儿” 的开头歌比“河州花儿”的开头歌多,有“花儿是我救命丹” “不唱花儿心不甘” “不唱花儿走不成” “手拉手的唱三天” “漫开花儿透心甜”等。
第三类为对唱歌:对唱歌多以男女对唱为主,内容十分具体,韵律感很强。有”大马带的铃来了” “我合蜜蜂采蜜来” “山歌好唱口难开”等。
第四类为生活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状况,如“赶麦歌” “脚户歌” “牡丹歌” “月令歌”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描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
第五类为叙事歌:多为古典小说和历史名著,如“三打白骨精” “走单骑破关斩将” 等,生动详细地对古典小说和历史名著进行再次刻画。
第六类为问答歌:问答歌是“洮岷花儿”中特有的一类。它以问答的形式表现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引人入胜。
第七类为联唱歌:联唱歌又称为莲花山情歌,它也以男女联唱为主,但是围绕着莲花山上的景物来抒发思想感情,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形式与特点
1. 形式
作为“花儿”民歌两大流派中的其中一支,“洮岷花儿”以悠久的历史和古朴的腔调自成一派。它与“河州花儿”一样,也分为短歌和长歌两个部分。
(1)“洮岷花儿”的短歌在民间被称为“草花儿”,与长歌的“本子花儿”相对应。多为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和六句式。
例7. 例8.
三句式: 四句式:
天边里的的红云彩, 隔河望见妹穿青,
这个妹妹好人才, 心想过河水又深,
俊的活像牡丹开. 撂个石头探深浅,
唱个山歌试妹心.
(张亚雄编《花儿论集》 P18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
(雪犁、柯杨编选《西北花儿精选》P41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例9. 例10.
五句式: 六句式:
红雀飞过岷县城, 莲花山的水帘洞,
哥的手搓田禾捆, 烟雾把它盖者呢;
手又搓来眼又瞭, 为你害得相思病,
妹就给哥点朵脑, 还说神鬼害者呢;
一心跟上你来了. 吃药打针不中用,
强给神鬼来赖者呢.
(2)“洮岷花儿”的短歌尽管篇幅较短,但具有叙事性质。而长歌的叙事性则更加明显,更为完整。主要有“赶麦歌” “缠郎歌” “想念歌” “牡丹歌” “月令歌” “脚户歌” “九九歌” “走单骑破关斩将”。长歌也以七言为主,形式有两句一章,三句一章或四句一章。它有许多章节,由此构成一首长歌,有十多句到几百句不等。
2.特点
“洮岷花儿”以其纯真质朴、生动明快的内容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具有许多特点。
(1)“洮岷花儿”与古羌族的音乐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和密切联系。
(2)歌词定型化。通常是几首歌词的首句都不尽相同,颇有规律性,它起着决定韵脚的作用。
例11. 例12.
斧头要剁红桦哩, 斧头剁了榆树了,
妹像观音菩萨哩, 相思想得糊涂了;
一对眼睛说话哩, 再把生死不顾了,
不由人者牵挂哩. 离开没有活路了.
(3)“洮岷花儿”的语言是以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方言为基础,岷县的“儿话”方言更为其基础语言。如:“昨个” “担担” “朵脑” “多早” “西怜儿” “尕联手” “尕心疼儿” “羞羞妇儿”等。
(4)“洮岷花儿”在风格上留有藏族民歌的影子,旋律的结尾有回族“花儿”的成分。又因为长期以来多民族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上的不断汉化,使“洮岷花儿”体现了藏、回、汉等民族间的共同点。
(5)“洮岷花儿”的歌词具有率直、流畅的特点,修辞手法除了用“比” “ 兴”之外,多使用“赋”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6)“洮岷花儿”的歌词中大多为本地方言,只有当地人才能了解其真实的语言内涵,淳朴生动,朗朗上口。
(7)“洮岷花儿”的曲调相对单一,只有十多种“令”。“莲花山花儿”代表性的令是“莲花山令”,“二郎山花儿”代表性的令是“啊欧令”。虽然曲调单一,但是歌词内容极其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的比较研究
因两类“花儿”产生与流传的地区不同,造成了“河州花儿”与“洮岷花儿”之间存在了许多不同点。通过对两类“花儿”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歌词内容
1.“河州花儿”分类比“洮岷花儿”少,两类“花儿”共同的分类是:开头歌、对唱歌、生活歌、情歌、叙事歌。“洮岷花儿”比“河州花儿”多了两类,问答歌和联唱歌(莲花山情歌)。
例13. 例14.
“洮岷花儿”的问答歌: “洮岷花儿”的联唱歌:
有颜有色什么桃? 男:丝线扎了绣花了,
无颜无色什么桃? 昨晚阿达站下了?
经常挨打什么桃? 店钱阿门算下了?
提心吊胆什么桃?
女:足古川里站下了,
有颜有色是樱桃, 百二八十算下了,
无颜无色是毛桃, 没有钱者欠下了.
经常挨打是核桃,
提心吊胆是葡萄. 男:莲花山,莲花山上几架山?
几个嘴嘴几道湾?
几道湾里几眼泉?
女:莲花山,莲花山上几架山?
浪山的花儿忙者里哩,
谁还把它数去哩.
(雪犁、柯杨编选《西北花儿精选》P97 P16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2.“河州花儿”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运用了许多意象,描写刻画十分生动传神。“洮岷花儿”的歌词内容虽然也十分丰富,但远远不及“河州花儿”的歌词数量。但它的分类比“河州花儿”精细、具体,歌词内容多用当地方言的“儿话”。
例15.
“河州花儿”
眉毛弯弯一张弓,
弓一张,
箭射了天上的凤凰;
盼来盼去一场空,
空一场,
后悔又加上愁肠.
(雪犁、柯杨编选《西北花儿精选》P104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3.对歌词中男女主人公的称呼,“河州花儿”通常称之为“尕妹” “阿哥” “小哥”,而“洮岷花儿”则通常称之为“妹” “姐” “郎” “哥”。这反映了“河州花儿”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洮岷花儿”则颇具汉族特色。
例16. 例17.
“河州花儿” “洮岷花儿”
月亮上来三星走, 高山顶上松树多,
七星儿摆八卦哩; 郎是天上日头哥;
尕妹走路是风摆柳. 东头出来西头落,
站下是耀天下哩. 天天把姐常照着.
(雪犁、柯杨编选《西北花儿精选》P87 P43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4.“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的歌词都具有定型化形式,定型化句型对“花儿”歌词的衍生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河州花儿”的定型化形式在歌词句末,“洮岷花儿”的定型化形式在歌词句首。
例18.
“河州花儿” 歌词句末定型化:
天上的云彩跑马哩, 尕马儿拉在柳林里,
太子山拉雾是下哩; 柳林里有什么草哩?
尕妹的心里有假哩, 口口声声者出门哩,
费这个心思者咋哩. 出门是有什么好哩?
(雪犁、柯杨编选《西北花儿精选》P104 P105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例19.
“洮岷花儿” 歌词句首定型化:
清水抹布梁上晒, 清水抹布架上晒,
妹像海参燕窝菜; 把妹好比燕窝菜,
摆着碟里上席来, 拾在碟里上席来.
象牙桌子乌木筷; 再的什么哥不逗,
虽然不吃瞭着爱, 单单想吃一块肉.
吃上一口活想坏.
(雪犁、柯杨编选《西北花儿精选》P42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二)曲调形式
1.“河州花儿”的曲调丰富多样,“洮岷花儿”的曲调少而单调。
2.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河州花儿”与“洮岷花儿”各有不同种类的“花儿会”,内容不尽相同。
(三)修辞手法
1.“河州花儿”多用“比” “兴”手法。而”洮岷花儿”除了用比兴手法之外,还大量运用“赋”的修辞手法。因此,“河州花儿”上下两部分相互配合,多用铺垫,比喻生动形象,使上下两部分形成强烈对比。“洮岷花儿”则直言其意,形象集中,形成强有力的概括。
2.“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的修辞手法略有不同,使得“河州花儿”的歌词委婉含蓄,缠绵悱恻,而“洮岷花儿”的歌词简洁明快,率直流畅。
(四)思想感情
1.“河州花儿”多擅长抒情,“洮岷花儿”多擅长叙事。
2.“河州花儿”的爱情主题比“洮岷花儿”更为突出,更加鲜明,篇目数量更多。
3.“河州花儿”的思想感情十分细腻,“河州花儿”的思想感情十分坦率。但从总体上看,“河州花儿”的思想感情比“洮岷花儿”的思想感情更为丰厚。
(五)艺术价值
1.“河州花儿”格律较严,有很强的严谨性和规律性。“洮岷花儿”则格律自由,十分灵活。两类“花儿”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2.“河州花儿”比“洮岷花儿”流传地域更广,传唱度更高,内涵更深,因此“河州花儿”的艺术价值比“洮岷花儿”的艺术价值略高。
(六)文化内蕴
1.“河州花儿”的传唱者多为回族,而且语言中西北回族特征十分明显。曲调带有伊斯兰民族音乐以及少数的“藏风”音乐特征,受到回族宗教文化的影响较多,因此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厚。
2.“洮岷花儿”的传唱者有汉族、藏族和回族,语言上以当地汉族语言为主,方言中当地“儿话”语言居多,体现了藏、回、汉等民族的共同点,成为各民族间音乐语言交流的工具。
3.“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都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团结,需要我们去大力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西北花儿精选》 雪犁、柯杨编选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中国花儿通论》 武宇林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年
《花儿集》张亚雄编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年
《花儿美论》屈文焜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9年
《大西北之魂》白庚胜、向云驹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河州花儿研究》王沛著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2年
《洮岷花儿与西北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柯杨、武文著 人民出版社 2012年
《花儿民俗辞典》 郗萌著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
《花儿选集》 柯杨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