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翻译》(季刊)1988年创刊,6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办刊宗旨:探索科技翻译理论与技巧,介绍科技翻译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报道国内外译事活动。本刊曾获国际译联(FIT)翻译期刊奖(1993),列入外语类和语言类核心期刊(北大评测系统),收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技翻译》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英汉翻译为主兼顾各语种,纵览各学科,注重实用性、指导性、及读者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的提高,是科技翻译从业者和外语学习者的得力助手。所设专栏:科技翻译研究、科技翻译理论探索、译名标准化、术语揽新、口译、经贸翻译、科技翻译与新技术、网络翻译、翻译教学、译海论坛、译事纵横、翻译随笔、科技翻译自学、日积月累、和图书评介等。全国各地邮局发行。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0489国内统一刊号:CN11-2771/N
投稿指南
《中国科技翻译》稿约讯
《中国科技翻译》为季刊,是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刊。本刊创办于1988年8月,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核心期刊,参与同国际翻译家联盟(FIT)会员组织的期刊交流,1993年8月在FIT第13届世界大会上荣获“国际译联1990-1993年度最佳国家级翻译期刊奖”。
1办刊宗旨
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翻译工作的实践性,反映翻译工作者探索科技翻译理论和从事翻译研究与实践的新成果,提高科技翻译水平,促进机器翻译的研究与应用,报道科技翻译教学研究经验、辅导科技翻译自学,介绍国内外翻译界动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2读者对象
广大科技翻译工作者、大专院校从事科技翻译教学、研究的师生以及科技外语学习者。
3本刊所设栏目
1.科技翻译研究;2.科技翻译理论探索;3.译名标准化;4.口译;5.科技翻译与新技术;6.经贸翻译;7.网络翻译;8.术语揽新;9.译海论坛;10.翻译随笔;11.译事纵横;12.翻译教学;13.日积月累;14.译史钩沉;15.科技翻译自学;16.科技翻译质量管理;17.图书评介;18.科技译员修养;19.译苑人物;20.简讯。
4文稿的著作权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文章著作权属于本刊和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请作者务必在来稿的正文后面给出:作者真实姓名,有效***号码,详细通信地址(市县名、街路名及门牌号码)、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邮件。
5来稿要求
5.1来稿必须为作者原创作品,务求论点明确,引证有据,逻辑清楚,数据准确,文字精炼,以不超5000字为宜。来稿需注明作者单位全称,作者姓名的英文拼法或汉语拼音。建议作者将本人2寸数码头像标准照发送到编辑部邮编。
5.2来稿请附英文文题,200字中文摘要及相应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各3-10个。论文摘要应简明扼要,突出主题,包括: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结果或结论。关键词应切中文章所涉主题、代表人物或概念,以便于索引。
5.3列入参考文献的必须是作者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正式出版的文献。未正式出版的文章或内部资料不得列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以相关内容在文内出现的次序编号,其书写顺序和标点格式如下:
[期刊]:
序号(无方括号)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年,卷(期):起止页;如没有卷号则写:年,(期):起止页
[图书]:
序号(无方括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
5.4来稿务必“齐、清、定”,用Word文本(五号宋体)编辑,(或书写在400字格稿纸上寄送,外文必须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正确使用简化汉字和标点符号。文字表述中,凡表示公元纪年及可用阿拉伯数字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涉及英、法、德、俄、日等文种的稿件,必须发送电子文稿到编辑部。
5.5来稿请寄编辑部,勿寄给个人。我部接受电子邮件投稿,经编辑部电邮确认收到的,可不必再经邮局寄送打印稿。
6本编辑部实行三审制,来稿由专家进行初审、复审和终审,来稿一旦录用(审稿期原则上为3-6个月),即向作者发书面“稿件录用通知”。审稿期间,编辑部不对审稿情况和录用结果作电话答复,请作者谅解。
7无论来稿录用与否,一律不退稿。如稿件发出6个月后还未收到编辑部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来稿严禁网络抄袭或剽窃,或一稿两投或多投,如有违者,后果由作者自负。已经录用的稿件切勿再作自行修改。
8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编辑部有权对录用稿件作编辑加工,文字修改或删节,不同意修改的稿件,来稿时请事先注明。本刊出版后,可再授权相关出版社出版光盘版或网络版,如作者不同意以上述方式发表该稿,请务必在投稿时作出说明。
9稿件一经刊登,即向作者寄付稿酬,并赠寄当期《中国科技翻译》2册。如发现印刷质量问题,请与编辑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