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杂志

发布时间:2014-05-21 17:31:11更新时间:2014-05-21 17:31:39 1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力求充分展现专家和学者对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世界形势、国际关系理论、各地区和国家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社会、军事的重要发展变化、世界经济、重大热点等问题的最新最优研究成果;在发挥政策性、时效性、学术性“三位一体”办刊优势的基础上,突出理论研究与动向研究有机结合,基础性与时效性兼顾的特色,也希望得到您的积极参与和监督。

  本刊设有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外交学、外交政策研究、外交工作与回忆、国际法、世界经济、学术动态等栏目,主要刊登国际政治、中国外交、外交学、世界经济等学科的科研成果以及外交工作回忆、国外调研报告、有价值的国外著作译文等。学报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努力办出“外交”特色。在组织和发表有关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国际法,中国外交等方面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同时,积极邀请外事部门的负责人、资深外交官撰写中国外交理论、思想和外交实践、外交风格的论文、回忆录等,颇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先后3次被评为“全国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2002年,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的评选活动中,《外交评论》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4年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国际关系”栏目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设有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外交学、外交政策研究、外交工作与回忆、国际法、世界经济、学术动态等栏目。

  期刊名称: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主办单位:外交学院

  国际刊号ISSN:1003-3386

  国内刊号CN:11-5370/D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16开

  历史沿革:外交学院学报

  现用刊名: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创刊时间:1984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投稿须知】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

  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

  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

  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杂志目录】

  2013年6期

  ‘1.战略转型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规划王帆,

  2.发展型安全:中国的一项大战略钟飞腾,

  3.中东战略格局失衡与中国的中东战略吴冰冰,

  4.中国经济外交理论构建:一项初步的尝试张晓通,

  5.城市外交:探寻全球都市的外交角色赵可金,陈维,

  6.危机公共外交初探黄忠,唐小松,

  7.外国留学生的中国观:基于对上海高校的调查叶淑兰,

  8.美国茶党的涉华态度及其成因刁大明,

  9.国家声誉的塑造与变迁:一个分析框架林民旺,

  10.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调整与对台政策李洪波,

  11.中东变局与土耳其崛起的前景丁工,

  世界大变局中的中国外交

  乐玉成

  (7)寻找推进东亚合作的路径

  (12)边疆、地缘政治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

  郑永年

  (21)美国对华战略底线与中美冲突的限度

  (32)东亚准无政府体系与中国的东亚安全政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3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