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

发布时间:2014-04-14 13:42:58更新时间:2014-04-14 13:43:31 1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期刊。对我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以及高等师范教育等进行理论探讨,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与“双百”方针,扶持新人新作,繁荣学术研究,开辟有“周恩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史考辨”、“学术百年”、“现当代学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特色专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强调研究深度,鼓励学术讨论。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

  江苏省一级期刊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术期刊(光盘版)规范执行期刊

  【栏目设置】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ISSN:1007-8444

  国内刊号CN:32-1476/G4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江苏省淮安市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大16开

  历史沿革:淮阴师专学报

  现用刊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创刊时间:1979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要栏目:周恩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百年、现当代学人研究、全球化问题研究、网络与人文研究。

  【投稿须知】

  一、来稿务必论点明确、文字精炼,字迹清楚,使用规范汉字。稿件以不超过9000字为宜。全文尤其是文中数据、引文、外文名词、注释、参考文献项目须核校无误。所需英文翻译如有困难,请尽量提供专业词汇,由本刊委托专人翻译,翻译费从作者稿费中扣支。

  二、文稿须备磁盘文件,尽量使用方正或纯文本格式,含有图表的稿件可用WORD或WPS等格式。电子邮件投稿,请将文件以作者姓名命名,以附件发送,同时寄一份纸本稿。

  三、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其数据库,同时加入《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本刊发表的文章均在上述媒介使用,如不同意上述媒介使用,请勿来稿。本刊支付的稿费中包括上述媒介应付作者的作品使用费。

  四、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中说明。来稿3个月后,如未接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一般不退,请自留底稿。

  五、文责自负。如发现侵犯他人著作权或其它权利的行为,本刊有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六、稿件规范要求文稿应依次包括以下内容: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基金项目,第一作者简介,正文,参考文献,并将前5项翻译成英文排在文末。

  (一)题名应简明、确切,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二)多位作者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作者不属同一单位时应在姓名右上角及相应工作单位前加注序号。

  (三)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具体到部门、系、所),城市名,邮政编码。

  (四)摘要是文章主要论点的客观陈述,一般不超过250字,切忌对文章进行价值评判。

  (五)关键词一般为3—8个,尽量从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

  (六)中图分类号应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4版为依据。

  (七)属于省、部级以上立项课题的成果,请注明立项者、项目名称及编号,并提供立项复印件。

  (八)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略)、籍贯、作者单位、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

  (九)正文的层次标题要简练,编号法为:一级:一、二……;二级:(一)(二)……;三级:1、2……。

  (十)表格采用三线表编制,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但不能用斜线和竖线,应有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置于表格上方,如有表注则置于表格下方,表内数字要对齐。插图要标明图序、图题。

  (十一)准确区别和使用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参考文献是正文中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文献。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及不符合著录格式的文献,不列入参考文献,可在文中夹注或编入注释。注释用圈码标注,参考文献用方括号标注。同一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出现多处,使用同一序号,起止页标注在文末参考文献的相应处,并用分号隔开。

  (十二)汉族作者的英文译名应使用规范的汉语拼音。

  (十三)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按标准操作。

  【杂志目录】

  2013年第4期目录

  (F0002)敬告作者无

  (F0003)稿件规范要求无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421)利益冲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熊友华田亚

  (426)新科技革命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许先春

  (43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沉思——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看陆建华

  (437)从南方谈话看邓小平思维模式的鲜明特色王兵

  周恩来研究

  (443)周恩来精神与当代青少年德商教育闫超栋

  (446)周恩来求真经验分析孙云凤

  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449)高科技、生活世界与全球现代性发展的新趋向刘魁

  (455)美国政产学协同下高校研究中心发展研究夏仕亮曹家和

  (460)关于质能关系式的几点思考巨乃岐

  现当代学人研究

  (466)港台与海外新儒家学术特征比较探微——成中英先生访谈录奚刘琴成中英

  历史学

  (470)"科学技术哲学"专栏稿约无

  (471)章太炎与巴蜀学人的交往及其影响彭华

  (485)李一氓与根据地"农民文化"建设研究马兆勇何善川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3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