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创刊于1955年,1978年复刊,是我国高校中创办最早的人文社科学报之一。已连续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等等单位确定为各类“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刊主要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致力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近几年来,所发论文有数十篇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转摘率、引用率等评估指标在全国高校学报和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世界史研究”专栏入选首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2006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工程。2010年被华东地区七省市政府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联合评为“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同年被经教育部社科司同意,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实施评选,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本刊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追求真理、繁荣学术”的办刊理念和“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工作态度,竭诚为学校科研发展服务,为国内外作者、读者服务,为全面推动学术进步贡献力量。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
首届全国双十佳学报
新闻出版署双效期刊
期刊名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ISSN:1000-5579
国内刊号CN:31-1010/C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上海市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大16开
历史沿革: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现用刊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世界史研究”栏目入选道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世界史研究、冯契哲学研究、中国哲学与文化、金融热点探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投稿须知
1、篇名。论文的篇名要求简洁、精练、准确,一般不超过20字;应将篇名翻译成英文,另页附在文末。
2、作者署名。来稿中应将作者姓名(笔名)署于篇名之下,并另起一行,加圆括号注明作者的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如属多位作者、且不属同一单位,请在各作者姓名的右上方加序号1、2……,并在圆括号内相对应地列明各位作者的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等内容。作者本人详细的介绍,包括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出生地)、职称职务、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以及联系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信息,则请与英文篇名一起,另页附在文末。
3、摘要和关键词。(1)来稿中必须附有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和关键词置于作者署名之下,正文之前。(2)摘要以200—300个汉字为宜,应以第三人称对文中观点进行概括和提炼,避免以“本文认为”、“作者指出”等类词语表述,也不需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3)中文关键词3-5个,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
4、基金项目。来稿如为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基金资助的成果,请在篇名末加上角星号,并相对应地在篇名页的地脚处以星号引导,标注基金项目的名称、编号等具体内容。
5、正文。来稿应使用规范的汉字和标点符号;数字书写和插图、表格的编排应当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
6、引证文献的标注。对于论文中引证文献的标注,作者可在“注释”和“著者-出版年”两种体例中进行选择。采用“注释”体例的论文,不论是对直接或间接引证的文献说明出处,还是对正文中的术语、概念、观点和资料进行解释、辨析或评论,均以页下注的形式进行标注;采用“著者-出版年”体例的论文,在正文中括注著者、出版年及页码的标识(格式即为:作者,出版年:页码),文末则列明“参考文献表”,同时可采用页下注的形式对正文中的术语、概念、观点和资料进行解释、辨析或评论。“注释”体例和“参考文献”体例的具体格式,请查阅本刊网页上的《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
杂志目录
目录.2013.05期
1.谭帆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金志军;1+157
2.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变迁唐海燕;1-9+151
3.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程贵孙;朱浩杰;张雍;10-16+151
4.结构调整:中国金融市场应对资本管制放开之举措周炼石;17-23+151
5.我国就业能力的研究热点及其解析贾利军;管静娟;杨娅蓓;24-31+152
6.民初修身教科书中的责任认知顾红亮;32-38+152
7.牟宗三早期圆成论与后期合一论之比较杨泽波;39-44+152
8.自然天道与人间秩序——《礼记》政治智慧论析朱承;45-50+152
9.“听”的哲学意蕴——以与“聽”“声”“人”的关系为中心伍龙;51-55+153
10.海外新见梅光迪未刊史料杨扬;56-59+156
11.民俗对于文学究竟意味着什么霍九仓;60-63+156
12.论国家住房保障义务的构成凌维慈;64-71+153
13.公平正义与司法公信蒋德海;72-79+154
14.形塑党国:1930年代浙江省电影教育运动冯筱才;80-92+154
下一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